• 117阅读
  • 0回复

饭馆开上昆仑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6
第2版(经济)
专栏:

  饭馆开上昆仑山
  新华社记者 邓全施
“民以食为天”,对于出远门的人来说,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记者长期在西北工作。西北的小县城过去一般只有一个招待所,一家国营饭店,你要是错过了营业时间,就不得不饿肚子。现在,出差采访再不必为吃饭发愁了。虽然,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个体户小饭馆的饭菜质量和卫生条件都不敢恭维,但他们解决了成千上万的流动人口的吃饭问题,仅这一点就值得大为赞赏!
在青海,开饭馆的大多是回族或撒拉族人。顾客进门,“盖碗茶”递了上来,冰糖、桂元、茶叶一起冲泡,夏天消暑解渴,冬天暖身健胃。茶喝好了,热腾腾的“尕面片”端上来了。两项合计,收一元钱,经济实惠,主客两便。若要饮白酒,吃手抓羊肉,那也很容易。记者在祁连山中,看到当年范长江同志走过并描绘了那凄苦悲惨情景的峨堡,现在已换上欣欣向荣的面貌。在马路边,有四家回民开的饭馆,一根棍子挑起一面写有显眼的“清真”字样的小旗,虽然房屋低矮,但生意兴隆,青海、甘肃两省对开的班车上下来的旅客,给饭馆的主人带来了满面笑容。
如果说,在大西北,裁缝、木匠、修鞋等行业是江浙人称雄的话,那么,在饮食业方面则是川味占了上风。四川人在青海开饭馆的,几乎随处可见。西宁市水井巷,四川的馄饨馆、菜馆有好几家。长江源头玉树草原的一个镇上,由当地藏民当经理兼采购,聘请四川厨师炒菜的饭馆有两家,生意也格外兴隆。四川风味占优势,究其原因,大概一是因为青海高寒,四川麻辣菜比较适宜;二是因为四川人能吃苦,泼辣能干。在青海这种地方开饭馆,吃不得苦是干不了的。记者在昆仑山口北面,海拔4600多米的地方,看到一座土屋的门楣上,用红色油漆鲜亮地写着“欢迎光临川味小吃部”几个大字。三位从四川万县来的青年农民,在这里蒸米饭、炒川菜、卤烧鸡,这对跋涉在千里青藏线上的汽车司机和旅客来说,当然是具有诱惑力的。昆仑山,传说中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实际上,从昆仑山口到唐古拉山口,平均海拔近5000米,是所谓“生命禁区”。过去,不要说找饭馆吃饭,连野兽的影子也不容易看到的。什么“唐古拉,唐古拉,伸手就能把天抓”呀,什么“不冻泉得了病,五道梁送了命”啦,这一路确实是艰险可怕的。如今“改革的春风吹上了唐古拉,农民把饭馆开到了昆仑山”。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沱沱河,这是长江源头的一座小镇,过去只有军人、养路工人、气象工作者和藏族牧民。现在,青海省和外省的农民在这里开的饭馆、旅店、小百货铺已有几十家。有了商业活动,这个海拔4700米的昔日冷冷清清的小镇,在昆仑山脊上空前地繁荣喧闹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