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忆万春老师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6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忆万春老师二三事
  章宗义(六龄童)
人称我和李万春先生是南、北猴王,其实,无论在艺术上还是艺德上,李先生都是我的老师。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又引起了对作古的李先生的怀念。
记得1985年我们政协文艺组住在香山饭店,会议后期,和饭店职工举行了一次联欢会。有一个节目是南、北猴王表演孙悟空。我没有带服装来,便向李先生借。恰逢头一天晚上李先生去外地演《闹天宫》,我很着急,怕他赶不回来。结果他连夜赶回,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替我带来彩裤和金箍棒。联欢会上,他不演孙悟空,让给我演,他只清唱了一段《落马湖》,使我深受感动。后来他又请我和其他委员到他家吃饭,看他演的《投军别窑》和《狮子楼》录相。
同年6月,在北京京西宾馆参加全国剧协代表会议期间,李先生买了两瓶金奖白兰地,把我和周信芳的子女邀到同一饭桌上欢聚。那天喝了一瓶白兰地,剩下一瓶,李先生要我带着留待来年喝。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欢聚竟成永别。我至今珍藏着这瓶剩下的金奖白兰地,作为永久的纪念。
李先生比我大13岁。我从小就知道他是北方演猴子的代表人物。解放前我看过很多猴戏,不论什么剧种、什么人演的猴戏我都看。我最崇拜的两位前辈是盖叫天和李万春。那时到上海演戏,不是好角卖不了座。李先生在上海演出时,剧场天天客满。他不但武功扎实,嗓子好,还特别注意改革创新。他演的孙悟空很有特色,能从人物出发,把齐天大圣的气派演出来,同时又保持猴子的性格。他演《闹天宫》与别人不一样,一般演《闹天宫》以武打为主,他的表演却很细腻,有层次。别人演孙悟空“瑶池吃桃”,桃子是假的,他吃真桃,嚼碎了,喷出来,象雾一样,十分好看,每次都博得满堂彩。他把孙悟空的性格演出来了:你们不让我吃桃,我有气,要把桃子吃光,连吃带喷。别人演孙悟空上天,不带小猴,他带小猴,气派大,画面好看。一般演员唱“前呼后拥威风好”时,观众没有鼓掌的;而李先生由于嗓子好,唱这一句时,大家热烈鼓掌。一般演黄天霸都穿白衣,而李先生却穿黄衣,他认为白色飘,黄是大色,凝重。李先生演的关公也气质好,不同一般。这些都说明他不墨守成规。
李先生心胸开阔,关心地方剧种,热忱培养、提携中青年演员。绍剧解放前叫“绍兴大班”,主要在农村演出“草台戏”,不能登大雅之堂。我又是晚辈。我主演的绍剧《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李先生才知道六龄童章宗义。1979年我带浙江绍剧团来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时,李先生亲自到招待所看我,并鼓励我,说我的表演入木三分。
1980年我带团到上海演出《火焰山》,当时上海演出四台猴戏,很轰动。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俞振飞先生发起并主持在文艺会堂召开了南北猴戏交流会。有30多个剧团参加,演猴戏的都来了,济济一堂,互相观摩、交流、学习。李先生在会上说,粉碎“四人帮”后,章宗义主演的《三打白骨精》是搬上银幕的第一部戏曲,剧本、演员都很好,把猴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六龄童的徒弟也很好,后继有人。他代表北京戏曲界表示感谢。李先生还在会上介绍了他演孙悟空吃桃子的绝技,使大家受到很大启发。
后来李先生每次演出都请我去看。1984年政协会议期间,李先生请我看他徒弟主演的《五百年后孙悟空》。他边看边给我解释。最后还上台把我介绍给观众,说我是“猴王”。我忙说:“我是六耳猕猴。李先生才是猴王。”历来同行相忌,现在有些演员也彼此妒嫉。过去绍兴有句俗话:“留三分酒碗”。意思是,艺术上得留一手,不能全部教给别人。而李先生却无私地把自己的艺术介绍、传授给我们,并把我作为“猴王”推出来,他的胸襟是何等的开阔!
北方演猴讲究气派,以武生为主,露点猴相。南方演猴则强调生活,讲究美,象猴又不完全象猴。我吸收南北所长,为绍剧所用。我学李先生的气派大、动作幅度大,受益匪浅!
(林竹君整理)(附图片)
  南北猴王图(左北右南) 苗 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