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野参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7
第8版(副刊)
专栏:

  野参美
  秦牧
在香港或澳门街头漫步,路经药店的时候,光洁的玻璃柜里有一样商品很吸引我的注意,这就是原枝晒干的野山人参。这种珍贵的野山人参,在内地大城市的高级药材铺里虽然偶尔也可以一见,但是,总比不上港澳药店的多,大概是因为价格高昂,很多都被用来出口换取外汇吧?它值多少钱一两呢?我乍看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标格竟达三万港元之巨,一株大的野山参,几钱重的,标价可达一万元。按照重量来计算,这是世界上又一种比黄金更昂贵的东西了。
人参在山野里自然生长的,叫做“野山参”,人工栽培的,叫做“移山参”或“园参”,同样是人参,野外生长和人工栽培的,价格相差竟不止百倍。野山参在人们心目中的高贵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把一条野参和一条园参摆在一起,互相比较,是相当有趣的。它们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哪一种经历了大自然艰苦环境的锤炼;哪一种是在相对和平宁静的环境中长成的。野参晒干之后,颜色深暗,显出一副铁干虬枝的坚强样子,园参则颜色显得白净得多,虽然晒干了,也仍然可以想见它刚从泥土里挖出来时,肥肥白白的样儿。野参使人想起拳击师的体格,园参则使人想起饱食终日闲闲逸逸的人的身材。
我凝视着野参那仿佛历尽风霜、饱经劫难的模样儿,想起了几年前在东北旅行时所听到的有关它的故事。
一进入东北,这片盛产“人参、貂皮、乌拉草”的大地,主人们总欲向客人提起人参。人参是这样的珍贵,它在东北,还有“血参”、“神草”、“地精”等等别名,这“血”“神”
“精”之类的字眼,说明人们对它的奇妙药效推崇备至,当种参事业未曾发展起来之前,只能到野外采参,那是一种非常艰苦的劳动。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从前的采参人,为了怕在野草没胫中迷路,常常是几个人用绳索互相联结着,使得彼此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他们把野生的人参当做一种什么神物,不直接呼唤它们为“人参”,而喊做“棒槌”,这正象对小儿女爱极了的父母,不喊儿女的正名而呼之为“猫仔”“狗仔”的道理一样,采参人专爱找有“棒槌鸟”(也叫“灰雀”,大小如麻雀)出没的地方活动。他们认为“棒槌鸟”是采参的向导。这是有相当道理的,因为棒槌鸟以参籽为食粮,它们出现的地方自然可能有人参了。采参人持着一根镶有铜钱的木棒,名字叫做“索罗棍”的,在草丛中撩撩拨拨,一发现人参的踪迹,就招呼同伴过来,根据那株参长叶的多少,判断它的年龄,然后用锹挖,用棍拨,唯恐损伤它一条根须,小心翼翼地把它整条挖出来。
野山的人参是这样的稀少,加上鲜人参的样子有点象个白白净净的小娃娃,因此,旧时代,许多缥缈迷离的神话都附丽到它的身上,错综曲折地表现了人们过去视人参为
“灵物”的那种看法,也反映了人参身价是何等的高昂。旧时代采参人辛苦找寻的结果,固然每年也发现若干野山参,但是,颠连困顿死于荒野的采参人也不少。还有些人,找得野山人参,临出山时却被马贼枪杀,把人参夺去了。东北人因为棒槌鸟的呼声很象呼唤两个人的名字:“王干哥”和“刘五”,民间还编造了一个故事,说那是两个采参人,因采参而死于荒林,死后变成了棒槌鸟,帮人寻找人参。这个故事同样错综曲折地反映了旧时代采参人生活的艰辛。
我在东北旅行的时候,从没有机会看到一株新鲜的野山参,在林都伊春,听那里文化界的朋友说,现在野山参已经非常非常稀少了,整个伊春,一年发现的,也不过是寥寥若干枝而已。这种状况,很可以作为野山人参何以现在价格高昂到超越黄金的一个注脚。
我虽然没有机会看到鲜活的野生人参,但是却是看到大片大片的园参的。不说别的,单从观赏方面来说,人参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奇特植物。它欣欣向荣、生机蓬勃,每一枝叶柄之上,都整齐地长着五片叶子,这个叫做“一品叶”,一岁的人参生着一品叶,两岁的人参生着二品叶,依此类推,六龄的人参,就有“六品叶”了。初秋时节,这些人参植株头上顶着一簇簇人参籽,红艳艳的,亮晶晶的,煞是美观。这种园参,被照料得非常周到,因此也就生长得十分整齐。每一平方米地面,六年之间,可以生长人参一斤半,虽然计算起来,每平方米每年不过二两五钱(125克)而已,晒干了,仅是一两而已。但是这个生长速度,比野性的又不知道要快速多少倍了。现在一般园参,栽种6年就收成了,但是林野里的人参,有的竟生长了几十年的。
野生人参的药力当然远非园参可以望其项背,它的价格如此高昂,既反映了产量的稀少,也反映了它卓越的疗效,不然,大概是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做“冤大头”的。
从野山参和人栽参在价值上有这么大的距离,也使我想到经历过艰苦锻炼的人才和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人物的差距。一般说来,前一种人,遭受了挫折,性格坚强,而且往往具有奇才异能;后一种人,样子虽然蛮不错,但是稍受磨难,往往即悄然凋谢,他们性格柔弱,而且能力总是比较平常。试看劳动模范,运动健将,探险队员,究有几个是在锦衣玉食被呵护得无微不至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大雷雨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野参和园参比较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对于怎样对待和培养下一代,不是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吗!
1987.5.10.广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