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双城玉米为何滞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18
第2版(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双城玉米为何滞销?
  刘文晓 张广仁
今年春播时,黑龙江省双城县部分农民一边种地一边犯愁,因为手中还有5万多吨玉米没卖出去,种着新粮想着陈粮。
5万吨玉米为什么滞销?农民说,这不能光怨政府。现在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庄稼人就是怪。越贱越不买,越贵越不卖。”虽然这话不一定准确,但1986年购粮期间确实是这样。购粮开始后,各级政府反复动员,党团员纷纷带头,大批干部下乡组织,结果适得其反,农民弄不清粮食市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为缺粮了,越寻思越不愿意卖。杏山镇杏山村农民孙永好,种35亩玉米,总产2万公斤,自留粮1500公斤,交售近8000公斤和自由交易2500公斤后,剩余8000公斤,就是不愿多卖。下决心顶到最后,结果,由于市场销售有限,晾晒条件不足,玉米20%黑粒,全部发霉。青年农民刘国凡,种玉米150亩,产5万公斤,按合同卖了近1万公斤,余粮近4万公斤,硬是不卖。他们一家人以为,玉米价格肯定还会上涨。其实,市场粮价早已降到每公斤2角8分了。事实证明,小生产要进入大市场,能够适应并有所作为,必须增强信息观念、价格观念、竞争观念,克服“提篮小卖”的传统习惯,否则就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科学地对农民进行商品生产基本知识教育,引导他们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而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采用政治鼓动的方式抓经济,不然,难免使群众产生错觉,误入歧途。
根据供需状况调整粮食政策是必要的。但是,不宜变得太快,1986年10月15日黑龙江省粮食收购会议上,有关部门在公布玉米标准等每公斤2角9分2厘价格的同时,宣布玉米委托代购价格每公斤3角5分2厘,并明确说明会议结束后,代购价可向农民传达。双城传达后,农民一听又出了一个每公斤3角5分2的价,高兴得不得了,说玉米又提价了。购粮开始后,下达的正式文件上,委托代购价又成了每公斤3角8分4厘。这下农民“毛”了,合同内玉米价格每公斤2角9分2厘,合同外如此之高,仅仅几天就又涨了,每公斤差9分2厘,农民由此断定玉米的市场价肯定还得高,于是都横下心准备通过市场多卖点。粮食部门这么一涨价,粮食市场的脉搏就更不易掌握。购粮期间,该县外贸部门收购高粱、黄豆、豆饼,短短一两个月,涨价好几次。农民根据以往国家购粮后外贸大量收购玉米的经验,以为玉米价格更要涨,就更不愿轻易出手。
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建议,国家是否可以制定基本稳定的粮价政策,避免大起大落,以稳定民心,稳定农业,稳定粮食。
从实践效果看,那种怕完不成国家购粮任务和地方利益受损而采取“一刀切”的行政干预办法,弊多利少。1986年购粮期间,黑龙江省发布布告,全省完不成任务,省内任何粮食市场不许开放,造成了完成任务县等未完成任务县的现象。待禁令收回时,余粮县想外销,市场行情已变了。
农民是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爱惜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收完国家的,就置农民利益于不顾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已有许多让利于民的政策,应该完善起来,形成制度,并不断充实和发展。
在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的经营上,生产者得利不大,经营者获利较多的状况,在一定时期是不可免的,但总体看是不正常的。经营者获取过高额利润,影响国民收入合理分配,应该深入研究,采取相应对策,继续完善我们的具体政策、法律、条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