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商调《哀乐》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0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商调《哀乐》的由来
在我国,如此尊重一支属商调式哀乐,数十年来,特别是在追悼周恩来总理逝世的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日子以来,这哀乐更加深入人心了。到底是谁谱下的这支哀乐?据我所知,其来龙去脉如下:
40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可、时乐蒙等同志深入民间“采风”(搜集民歌及民间音乐),在安塞地区搜集到了这支陕北民乐商调式哀乐。安波记谱。不久,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同志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同志以此曲填词,唱奏了这支歌。
解放战争时期,此曲传到了晋察冀解放区,作为挽歌形式——乐府曲也被使用过。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任中国军乐团团长、指挥罗浪同志为了礼仪的需要(国家需要有庄严的哀乐)把此曲配置了和声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这样,这支哀乐被沿用了下来。
1985年,我在北京与时乐蒙、晨耕、张非同志(后二人均系从晋察冀来的部队音乐家)曾经共同忆及过这支哀乐的产生历程,即创作它的是陕北人民。搜集运用它的是音乐家安波同志。
(摘自5月29日《武汉晚报》 程云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