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栖霞置宝鼎 寒山添钟声——记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栖霞置宝鼎 寒山添钟声
——记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
本报记者 蒋涵箴
今年3月,南京栖霞山古寺大殿门前新添了一座高6米的宝鼎,顿时使古庙增添了巍然庄严的色彩。老游客有些惊奇:突然之间,哪儿“飞”来一座宝鼎。
姑苏寒山寺去年新添大钟一座,也已不成新闻,可是人们大都不知道寒山寺为何要新添大钟,这钟那鼎又是哪里制造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使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名扬天下。其实张继当年诗中写的那口唐钟,在历代兵乱中早已下落不明。寒山寺钟楼后来高悬的是清朝光绪年间铸的一口小铁钟,不到两吨,声音也不甚洪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寒山寺每天都要接待大批外宾,尤以日本朋友为多。每到元旦,通往寒山寺的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来者都想亲自撞一撞大钟。可是钟太老、钟楼又小,音调沉闷,与千年古刹难以相配。而今逢太平盛世,寒山寺决定新添大钟。
我国许多寺庙的钟、鼎、罄在十年动乱中遭到破坏,现在国泰民安,佛门香火缭绕,一些著名的寺庙都想恢复。可是打从50年代后,一些专制法器的师傅纷纷改行,仅存的也年逾古稀,前几年国内几乎找不到一家能制古钟的工厂。这一冷门的行业,看来是后继无人了。
南京铁合金厂的科技人员王钟泉是个有心人,一心要抢救十年浩劫中被破坏的文物。他与几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在1985年创办了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这个民办科研所专门承接庵堂寺院、文物单位的仿古铜器,研究总结青铜钟的造型、音响效果、合金配制、熔铸等科技资料。
古代的钟、鼎、罄,对外形要求美观,撞后要有持续的余音,色调则古色古香,上面还有书法、绘画,这要融铸造技术、艺术、宗教为一体。一般的工厂缺少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即使有现代化的设备也难以铸造。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发挥民办科研所机动、灵活的特点,在社会上挖掘了各方面的人才。除了工程技术人员外,还有民间老艺人、美术师、佛学教师,虽说总共只有20来人,可是人才荟萃,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研究所成立之后,已为各地寺庙造了5口大钟、4只鼎、12只罄。栖霞古寺的宝鼎、寒山寺的5吨青铜大钟都是他们的杰作。这些法器大都是海外侨胞捐赠的,上面刻有捐赠者的姓名。
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的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有一个寺庙叫万佛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和尚跑去建立的。万佛城一直想造一口6吨的铜钟,找不到承接单位,结果找到了金陵。最近万佛城的方丈写信给中国智参老居士,“希望圆满完成此笔交易,将中国铸造技术发扬,全美国人士惊奇。”
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的成立,受到了宗教界的好评,它将象寒山寺钟声那样名扬遐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