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选好承包租赁人——五省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3
第2版(经济)
专栏:

选好承包租赁人
——五省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江绍高
在河北省石家庄采访,市政府的同志讲到一件事:这个市的光学仪器厂,1984年实行承包,承包者是无线电五厂的。他事先没搞多少考察和可行性研究。承包后又没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却热衷于做买卖,抱“金娃娃”,结果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当地人把他的承包归纳为“三拍”:承包时拍胸脯,经营中拍脑袋,弄不下去了拍屁股走人。
这件事说明,并不是凡承包、租赁必能成功;无论什么企业,无论采用承包还是租赁形式,都有一个“人”的问题。承包、租赁者素质好,又能干,被承包或租赁的企业生产力就迅速发展。因此,选好承包、租赁人很关键。
改革的年代,许多人想一展才华,干一番事业,但应把改革的热情、勇气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5月中旬,记者参加了郑州市煤炭化学工业局招聘郑州化肥厂厂长考评答辩会,10名应聘者经过实地考察,都有一套治厂经。有一个叫赵自立的工程师,原是密县化肥厂厂长,他的答辩就很有意思。他讲了厂里的潜力,讲了亏损的主要原因,讲了如果受聘采取的治厂方针。考评委员会的同志大多是煤化系统的专家,他们问:“你将怎样组阁?”答:“在厂内选拔。”“治厂方针受到干预怎么办?”答:“首先检查我的一套是否符合中央政策,如果符合,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如果厂里骨干力量不服从怎么办?”答:“出以公心,坚持原则,以工作实绩去取得职工的信任。”“如何处理党政群之间的关系?”“厂长在企业里处于中心地位,但重大决策,一定要征求党委和职代会的意见,接受监督”……他的答辩多次受到职工代表鼓掌欢迎。经过这样的考评,一是对企业的家底弄清楚了;二是在广泛比较中确定下来的承包人获得多方面的支持,能较好地挑起这副担子。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广西柳州市第二棉纺厂,1985年3月以前经营不善,累计亏损400多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该市面向全国招聘厂长,受聘的厂长是纺织学院毕业的,担任过外市大型棉纺厂的副厂长,会经营,上任后同上海国棉十七厂的老师傅一起,从严治厂,第二月就扭亏为盈。
目前,这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承包者的企业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承包。而且,为了克服个人承包或租赁中的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实行小组承包、租赁。武汉汽车发动机厂是个中型企业,固定资产817万元,债务达1200万元,已越过《破产法》规定的杠杠,前后换了五位厂长。怎么办?是宣布破产还是根据改革的精神另找出路?这个厂的发动机装配车间有个试验组,组长陈启发。他们从1983年开始搞承包,连续三年人均创利过万元。面对企业的困境,去年10月,陈启发带头,小组18人签名,群体租赁汽车发动机厂。合同规定为期五年,头两年扭亏,解决生计;后三年求发展。由于企业有了自主权,经营者有了市场观念,租赁小组群策群力,千名职工卧薪尝胆,企业大有转机,改装的环保用车供不应求,多种经营也比较活,今年4月实现盈利。陈启发很有信心地说,群体租赁以后,议题就一个:破除等、靠、要思想,寻找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路。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会更稳、更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