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杠杆市长”王明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3
第2版(经济)
专栏:

“杠杆市长”王明权
新华社记者 杨继绳 申尊敬
“用一个特殊的杠杆,我们可以调节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这是武汉市副市长王明权正在努力奋斗的现实。
王明权的杠杆是指财政、金融、物价、税收等调节经济的手段。他因注重用经济杠杆被人们称为“杠杆市长”。
把分力变成合力
1985年春夏之交,武汉市的经济出现了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急需政府采取行政干预,加强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厂长经理们叫苦连天,埋怨行政干预太多,影响企业的活力。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尽可能地采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控制,并把操纵经济杠杆的大权,交给了刚走马上任的38岁的副市长王明权。
王明权虽然身挂“尚方宝剑”,但很难行使权力。财政、税务、银行、物价等杠杆部门,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婆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常常不一致。财政部门阻止预算外资金搞基建,银行却对它贷了款;银行为了扶持一个企业,对它采取了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却从另一个角度对它增了税。几个杠杆施加相反的作用、力量相互抵消了。
困难,使王明权夜不安寝。要控制经济生活的湍流,也必须把各种经济杠杆的分力变成合力。他穿梭于财政、银行、税务、物价部门之间,寻找把分力变成合力的办法。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之后,他提出了建议:建立经济杠杆调节体系,定期召开“杠杆会议”,为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寻求共同的着力点……
这个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每到月初,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劳动工资等杠杆部门的负责人在一起寻找共同的“着力点”和“着力方向”,市里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前,经济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先让“杠杆会议”商讨对策,各个经济杠杆为实现有效的宏观控制协调一致地动作起来了。在各种经济杠杆的共同作用下,一批宾馆、大厦停建了,一些项目投资压缩了,尤其是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杠杆”撬动了“大山”
1986年7月,工业产成品库存的资金占压数比温度表上的水银柱上升得还快。仓库爆满,车间走廊、俱乐部也被产品堵满了。不少工厂的流动资金全压在产成品上,生产难以维持。王明权懂得,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解决问题,后果更为严重。他和副市长刘泽清、市经委负责人反复商量之后,决计还是动用经济杠杆来搬掉积压产品这座“山”:财政部门制定了有利于搞活销售的政策,工业部门广泛开展销售承包,银行对滞销产品不贷款,阻止它继续生产;对名优产品实行优惠利率,大力扶持;对长期积压的物资加收利息……杠杆的威力显示出来了,年底的产成品资金比年中减少了1.13亿元。
杠杆撬动了积压产品的“大山”,也在一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的心里撬开了一扇大门: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时期,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往往比行政手段更为有效。
灵活与效益
王明权特别注意保持经济杠杆的灵活性,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猪皮是一种重要资源。猪肉价格放开以后,皮革厂负担不起,武汉肉联厂的猪皮开剥率下降到58%。皮革公司因猪皮不足,出现了亏损。为了减少亏损,把制革中的猪油高价卖给个体户炸油条。肥皂厂因没有猪油做原料也出现了亏损。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哪里?“杠杆会”上分析的结论是,猪肉调价以后,对猪皮的财政补贴太低。王明权决定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让财政部门拿出900万元补贴皮革公司,同时,让皮革公司以平价将猪油供应给肥皂厂。这一决策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去年皮革公司猪皮产品由亏损30万元变为盈利270万元,还出口换汇400多万美元。肥皂厂减亏增盈937万元。肉类联合加工厂的猪皮开剥率达到95%。最近,王明权调动了800多名“杠杆部门”的干部,组成了400多个“杠杆小分队”深入工厂、商店开展工作,提出了近千条搞活企业的措施,使杠杆运转更灵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