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仙桃市用微机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二百万数据中测出每块地片最佳经营品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仙桃市用微机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二百万数据中测出每块地片最佳经营品种
本报讯 到目前为止,我国湖北、辽宁等省约有100个县开始用微机技术调整农业结构。这一做法,是湖北仙桃市(原沔阳县)率先运用的。
仙桃市是江汉平原上的粮棉基地。同我国其它农业区域一样,该市存在农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即:最宜种粮的田种了棉,适宜养鱼的地种了稻,该造林的地改了田,可放牧的地方种了树……致使巨大财富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
为解决农业管理的这个宏观课题,仙桃市于1983年开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手段,首先将搜集的农作物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农村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劳力、文化构成、年产值、支出等)和农田设施(包括水利设施、林业等),以及农村市场需求等庞杂的数据加以处理。然后,又将全市171万亩土地划成1.8万块地片,将与其有关的200多万个数据输入长城0520计算机,编制软件程序,测算出每块地片的最佳经济效益和最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
市政府根据这项计算机分析成果,作出科学决策,将“不宜”种植的作物调整到“最宜”和“适宜”的田地上。这是一项基本上不要投入,但产出巨大的综合利用。从1983年到1986年的4年里,共调整粮食面积22万多亩、棉田16万多亩,共计39万多亩。调整下来的土地经营麻类、油料、果菜、养鱼、造林等,如种苎麻1000多亩(苎麻现已出口)、改建渔塘8.5万亩、造林4.7万亩,使该市突破了以粮棉为主的传统模式,走向粮棉及经济作物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轨道。以去年为例,该市粮田面积虽然比调整前的1982年减少17万多亩,但粮食仍增长30%;棉花面积减少24万亩,但总产仍比1982年增长4.4%;经济作物因为面积扩大,总产值高达1.4亿多元,比1983年增长近2倍。(陈永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