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蓝天白云间的开拓——空军某部支援四化建设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蓝天白云间的开拓
——空军某部支援四化建设侧记
新华社记者 孙茂庆
许多同志记忆中,留着一个永不消失的印记,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戈壁上,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股绚丽多彩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揭开了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崭新的一页。
参与这一试验的空军某部,是我国空军唯一的运输航空兵师。他们肩负着我国科学试验、抢险救灾、航空磁测、森林护救、人工降雨雪等十几项专业飞行任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支援人民抗御自然灾害作出了重大贡献。
飞跃黄海千重浪
部队里有一个绰号“吴老牛”的人。他叫吴玉恒。这个绰号,是他在黄海上空得来的。
那是1974年冬,部队接受了万里海域寻宝藏的任务。飞行大队长吴玉恒,奉命首战黄海。
一个夏季的飞行日,吴玉恒机组在黄海海面“耕海”。顷刻间,海面狂风怒号,巨浪如山,海啸似雷。眼前,水雾朦朦,混沌一片。闪电在云中飞舞。这时,飞机就象被无数根大棒敲打着,“咔咔”直响。返航吗?不!周围的天气和这里一样糟,机组人员迅速交换了意见,决定搏击风雨,钻云缝继续飞行!吴玉恒蹬舵压杆,在几大块积雨云的缝隙间逶迤而飞……
雄鹰在浩瀚的海空,严格保持着各种飞行数据,分秒不停地把一束束无线电波送到海底,又将一个个探测的数据迅速回收起来。
就这样,吴玉恒机组连续奋战了五个月,飞行100多架次,揭开了黄海大陆架的秘密。首战黄海告捷,战友们便说:“吴玉恒飞黄海的劲头,真象条老牛。”不久,吴玉恒又率领五个机组进军东海、南海,提前三年圆满完成了黄海、东海、南海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航测任务。他们的飞行里程,可环绕地球七圈半。第一次为我国查明祖国大陆架的海底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上级党委给吴玉恒记了一等功,45名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分别记了二等功、三等功。
拂晓催来千堆雪
1978年初冬,我国新疆广大地区一直没有降雪,这些地区的冬小麦和牧草过冬受到严寒与干旱的威胁。
飞行副大队长、我国第三批女飞行员岳喜翠,奉命带领机组从内地连续飞行9小时,来到乌鲁木齐执行人工降雪的试验任务。
28日拂晓,西北风怒号,灰蒙蒙的天空飘着小米粒似的雪花,这是降雪的理想天气。可这时,机场能见度只有半公里,按规定能见度要大于两公里才能放飞。岳喜翠毅然向上级请求“飞!”霎时,银鹰从地面腾空而起,冲向茫茫云雾。
银鹰很快进入云中降雪高度,舱外,云雾象团团白絮翻腾滚动,冰霜象无数根银针砸在飞机的挡风玻璃上,飞机在扰动气流里被翻腾得忽上忽下。岳喜翠和战友们操纵飞机贴着天山一直爬到6000米高空,象犁田一样来回播撒催化剂。顷刻,乌云变成墨蓝色,云团、水蒸气,被催化成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洒向碧绿的原野。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岳喜翠机组为灾区的冬小麦盖“雪被”1200万亩。为感谢子弟兵,边疆各族人民给岳喜翠机组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银鹰腾空催瑞雪,银装素裹兆丰年。”
哪有险情哪有我
哪里有震灾、水灾、火灾、旱灾、雪灾,这支部队的指战员们就勇敢地飞向哪里,把党的温暖送向灾区人民。
去年7月,我国广东沿海的汕头、惠阳、韶关、梅县等34个县市遭受强台风和大暴雨袭击。他们立即出动飞机,飞赴灾区,空投各种救灾物资、食品,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百万人民。
1985年底,青藏高原2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连降30年未遇的特大暴雪,给这里的63000多牧民、490万头牲畜带来了灾难。师长滕兴彪率领机组昼夜兼程,在青藏高原无气象资料、无明显地标、无现场指挥的“三无”条件下,连续飞行近100架次,向510个牧民点,空投了460余吨粮食、红糖、茶叶、药品、饲料、柴禾等救护物资。许多牧民捧着从天而降的救灾物品呼喊着:“感谢党中央,感谢解放军!”青海省副省长尕布尼赞扬他们立了大功!
今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后,部队立即出动飞机,空投救灾物资,在森林火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人工降雨。
运输航空兵,国防科研是英雄,支援地方建设是骁将!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