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于细微处说八年——宜昌市采访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5
第1版(要闻)
专栏:

于细微处说八年
——宜昌市采访随记
本报记者 杨振武
改革开放的八年是我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八年。记者最近在湖北宜昌市采访,从气势磅礴的葛洲坝工地,到宛如玉龙的沿江护岸,从高楼四起的市区,到绿丛环抱的山村,无不感到八年变化的巨大。
我把观察的目光投向人民群众生活中,于细微处搜寻着八年的变化。恰巧,宜昌市电台办有《说说这八年》的专题节目,正对我的思路。我听了几次,并看了一些文章,深感收益非浅。
要讲这八年人民生活的“步步高”,用数字大概就可以说明,可宜昌电台的节目没有用数字,而是用人们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深入浅出,讲得你心服口服。譬如,像册里照片小变大、黑白变彩色的比较;雨天从打纸伞、塑料伞到自动折叠伞的演变;以前堆破烂的阳台现在摆满了花盆,等等。一篇题为《舅舅的背篓》中说,刚粉碎“四人帮”那年春节,乡下舅舅背来的是一袋辣椒末,背走的是一斤海带,半斤粉条和一包旧衣服。而去年春节,舅舅的背篓装来了四只大猪腿,回去时又装满了好烟好酒和一双新式牛皮鞋。“舅舅背篓里的东西,背来的,背去的,年年都在起变化,越变越叫人高兴!”
“这世道变得真快,只几年功夫,说变就变了。”葛洲坝机械厂叶建湘说她婆婆常这样念叨。原来,在买东西都要凭票证的岁月里,婆婆保存了十多种票证,锁在柜里,一直舍不得丢掉。婆婆看了整八年,她见市场上各种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越来越齐全,打心眼里服气了。今年春节大扫除,她把包得严严实实的票证取出来,乐呵呵地对孙子说:“快丢到垃圾桶去吧!”改革开放八年的实践,教育了婆婆这样的“老脑筋”,可见其深得人心。
“钱不禁花”,是这几年一些家庭主妇的抱怨声。这不,张勇的母亲又为交了11元的电费唠叨开了:“过去每月才花六七角钱,现在10元钱还打不住,怎么得了?”于是,儿子给她数念起家里的电器来。十八英寸的彩电,双门直冷式电冰箱,双缸洗衣机,做饭用的电饭煲,还有电熨斗、电吹风等,而过去,不过才有两只25瓦的电灯泡。这样一比,老太太再也不吭声了。其实,类似情况,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家的衣柜里、饭桌上看到一二,明白了其中缘由,还有什么牢骚可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两句诗颇能说明现在的一些情况。八年来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许多事情,平时熟视无睹,而经人一讲一摆,便会茅塞顿开:“啊!原来如此。”看来,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八年的形势教育大有文章可作,这方面,宜昌市电台的探索是成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