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乌篷船的新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5
第2版(经济)
专栏:

乌篷船的新使命
新华社记者 程敏
在江南水乡浙江绍兴一带,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里,不时有两头尖尖的、罩着乌黑发亮篾篷的小船南来北往。坐在船尾上的船老大,头戴毡帽,双脚轻巧地划着双桨,河中泛起一圈圈浪花,给水乡增添了如画的景色。
这种小巧灵活的乌篷船,是开门就见河的绍兴水乡人民几百年来的传统交通工具。人们探亲访友、赶集看戏、进城上街,乘坐乌篷船已成习惯了。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多处写过男女老少坐乌篷船看社戏、访亲友的情景。据说,鲁迅和周恩来,当年就是坐乌篷船离开绍兴城的。
五月下旬,记者来到乌篷船集散地绍兴县柯桥镇。一条小河穿过镇中心,小河两旁是街道、商店、工厂。一座跨河的石拱桥下,停泊着黑压压一溜乌篷船。每条船上编有船号。我走到桥头,一位船老大迎上来问我:
“同志,要买布吗?柯桥有几百家布厂,你要买什么布,我划船带你到工厂去看。”
大概是他把我认成是跑买卖的了,说完又从船舱里拿出几十种布料样品,一边让我看,一边仔细地介绍各种布的优点、生产厂家、价钱。他说生意做成了,小船免费接送,做不成也没啥。
我笑着对他说我不是做买卖的,是个记者,没想到这不仅没有扫了他做生意的兴致,反而滔滔不绝地和我攀谈起来。从他的话里,我了解到近两年柯桥的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全国各地来这里采购的人员每天都有好几千。许多个体户坐上乌篷船,向船老大打听布厂和产品情况。船老大们因此产生了商品经济的意识,从中为跑生意的人引线搭桥,介入了商品流通。柯桥的乌篷船已有500多条,都成了商品推销船。客商在船上看中了要买的布料,船老大就送他到生产厂去洽谈进货。生意谈成后,船老大们又帮助买主把货送到车站、码头。生意做成后工厂按成交额比例付给船老大服务费,而客商一分钱不用花。这对人地生疏的客商来说,感到很方便。
柯桥早在唐代就有“日织万丈绸”的说法。近年来这里的乡镇纺织企业通过改革、开放、搞活,日产绸布已超过40万米。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绸布的70%是通过乌篷船的船老大推销出去的,去年平均每人推销量达20多万米。船老大被乡镇企业称为“编外推销员”、“义务宣传员”、“市场信息员”,成了乡镇发展商品生产的得力助手。
古老的乌篷船,担负起了商品流通的新使命。它将继续活跃在水乡之中,为四化建设做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