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拥军城”的报告——佳木斯市智力拥军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拥军城”的报告
——佳木斯市智力拥军纪事
一块镶嵌着“拥军城”三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悬挂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政府大楼门厅中央。它凝聚着人民解放军驻佳木斯市的全体指战员对374万佳木斯人民的崇高的敬意。
“拥军城”,佳木斯当之无愧!正当人民解放军向现代化迈进,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部队上下思知若渴的时候,佳木斯人民在广袤的三江平原上掀起了群众性的智力拥军热潮。
智力拥军的潮头
1985年春节前的一天,佳木斯市机械局党委副书记战书文和教育科长刘宝海乘车来到驻军某坦克团驻地,他俩是受全体工人之托,向子弟兵增援来了。
吉普车披着厚厚的银装驶进军营。战书文跳下车,快步走进团部,握着团领导的手,开门见山地说:“部队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一切难事,我们包了!”于是,一项鼓舞军心的决定当即作出:由机械局和部队共同办一所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办学的师资、教材、教具、教学计划和一切经费均由机械局提供,并负责考核,对合格者发给国家机械工业部承认的技工合格证书。
2月9日,是坦克团全体官兵军旅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干部战士们庄重地把一块“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的牌子挂在了俱乐部门前。这是佳木斯市第一所由地方办起的军营文化技术学校!
机械局是三江平原最大的机械工业职能部门,共有直属企事业单位25个,还有两所职工学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部队育才工作离不开地方,特别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党委常委们研究决定:要把智力拥军纳入局里工作的议程,成立“智力拥军领导小组”,由战书文担任组长,主动把知识送到军营。以后的两个月,5所完全由机械局“包”下来的军营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相继成立开学。
几个月内,11所军营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和100多个育才班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江城大地。两年以后,这些学校和育才班培养出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2级以上的技术工人1200余名,还有7000多人,领取了单科结(毕)业证书。
智力拥军的热潮
“敬军”、“爱军”何其多。去年11月底的一天,一位陌生的年轻人敲开了驻军某团政治处的房门,对正在研究育才工作的团政治处桑主任和宣传股陈股长说:“我懂得点机械制图知识,听说部队办育才班缺教师,想来试试。”并一再强调,不取报酬;不胜任可辞退。“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桑主任问。“李敬军,佳木斯人。”年轻人笑着说。这样“李敬军”担任了部队机械制图课的教员。此后“李敬军”每周3个晚上和星期五公休时间往返20多里来给战士们上课。他讲课深入浅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但每当问起他的真实姓名和单位时,他总是说:“不必了,我只想为解放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了弄清这位“飞来的老师”的真情,部队领导两次派战士“盯梢”才知道“李敬军”的真名叫狄安德,是黑龙江省通用机床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拥军城”里到底有多少“敬军”、“爱军”,谁也说不清,驻佳部队几乎都得到过他们的帮助,收到过他们寄来的各种书籍、杂志、学习用品和人民币。他们有的被部队找到了,有的至今仍没被找到。
“只求在有生之年为军队做点事情。”安良,这位年逾花甲的民进会员、著名会计师,经常对人这样说。他有着40年从事财会教学和实践的经验,在佳木斯市很有名气。去年4月,驻军某部开办财会班急需教师,安良得知后,谢绝了7个单位的高薪聘请,赶来部队,无偿为战士们授课。去年7月的一天,安良低血压发作住进医院,一检查高压只有50,低压几乎测不到。住院后的第三天,正逢授课日,安良在病榻上再也躺不住了,乘医护人员不注意,溜出医院,来到了部队。上第二节课时,安良支持不住了,一阵晕厥,跌倒在讲台上。事后儿女们嗔怪说,您不要名,不要利,可总得要命啊!安良却深情地说:“爸爸这样做,虽苦虽累,但心里高兴啊!”安良的心血没有白费,半年后,那些原先不懂财会,甚至连算盘都不会打的25名战士,都达到了初级财会人员的水平,其中3人还考取了财会学校。
慈母汇童心。在市郊通往驻军某部20里长的公路上,经常能看到几十位端着脸盆,背着军装的老妈妈。她们中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年近半百,面对人们投来的各种目光,她们说着,笑着,一双双“解放脚”迈得越发有力。这就是佳木斯市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
自市里掀起智力拥军的热潮后,可急坏了这些年大体弱,文化水平低的老妈妈们。她们合计来、合计去,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们想,部队既要练兵习武又要学习本领,怕是连个洗衣拆被的空也没有。咱们没别的本事,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还中。几年来,这些老妈妈每月都要去部队两三次,共为战士们拆洗被褥12000余条,拆洗缝补军衣10万余件。
“叔叔,请收下1300颗童心!”当700多册科技书籍,连同写有这句话的条幅,在10多张花朵般脸庞的簇拥下送到某部军营时,干部战士被深深地感动了。社会上智力拥军的浓厚气氛强烈地感染着一颗颗幼小的童心。佳木斯市富锦县第一小学的1300名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解放军捐款买书,竟也自发地把家长给的零用钱、利用课余时间拣废钢铁的钱一分、一角地攒起来,买下了这批书籍,派代表送到军营。
潮起话源头
佳木斯市的智力拥军活动为什么开展得这样普及、高涨、持久?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用言行作了回答。
1985年2月的一天,一辆大轿车驶进驻军某部,从车上下来的是市长李福顺(现任市委书记)和市政府机关各局的20多位领导。一下车,李市长就对部队领导说:“我把市里的‘实权派”们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就‘当面鼓,对面锣——可劲敲’,办学育才有什么困难、要求,尽快提出来。”
原来,市里的智力拥军活动刚开始时,有些部门的领导对此有些想法,认为:现在搞智力拥军,几年后才能见效,远水难解近渴;战士来自全国各地,只咱佳木斯搞是“鸡孵鸭子——白忙乎”,在市政府办公会上,李市长曾动情地说:“我们搞智力拥军,从当前看好象是为部队做工作,但从长远看是为自己做工作,是为将来经济建设储备后续力量;从局部看,我们沾光不多,但从全局看,军民是一家,全国是一盘棋,如果都是你等我,我等你,就会贻误大事,所以我们必须从本市做起,从现在做起。”李市长带着“各路诸侯”到部队开“智力拥军”现场会,就是让“实权派”们来部队“感受一下”。
“我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市领导为我们做了;我们没想到的事,市领导也为我们想到了”。驻军指战员这样赞扬为部队育才精心尽力的佳木斯市的领导们。1985年夏天,市里专门派出考察组到驻佳部队战士家乡最集中的辽宁和吉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机关、工厂、学校和战士家庭的人才的需求和对育才工作的意见。同时,与当地政府一起建立了19个人才联络信息站,签定了14份军地育才、用才协议书。两年中已有8000多名地方欢迎和需要的人才,从这座北部边陲的江城奔向祖国各地。
新华社记者 李月柱 曹国强
(附图片)
佳木斯市郊区养鸡专业户梁凤颖(右三)家富不忘拥军。几年来,她分别帮助部队办起了三个养鸡场。最近,她又把从上海引进的1万只良种雏鸡送到军营。
新华社记者 陶俊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