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从不固步自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1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从不固步自封
童道明
都这么说:话剧在北京还算兴旺。首都是文化中心嘛,演剧团体也多。但掐指一数,真能天长日久、不作间歇地演戏的剧团,也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家。有心人作过统计,它在这10年里(从“四人帮”垮台到1987年5月)一共上演了52个新戏,还恢复了9个保留剧目,演出场次突破3300大关!
当然,人艺在物质条件上有优越之处。但保证北京人艺在10年里获得如此成功的更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以为还是通常被称作“人艺风格”或“人艺传统”的精神财富。
“人艺风格”也罢,“人艺传统”也罢,总之都是人艺的奠基者们(特别是焦菊隐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每一个热爱北京人艺的人,都十分珍爱这笔精神财富,都不希望北京人艺背离它的优良传统。但人们对于“人艺传统”的认识却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甚至能形成观点的尖锐对立。
1983年初,《绝对信号》出世。得到的评价就很不一样。有人(也是热爱人艺的好心人)断言这个戏背离了北京人艺的传统。这样的议论是见诸于文字的。与这种议论相反,曹禺则认为,“《绝对信号》是北京人艺艺术传统的继续发展。北京人艺从不固步自封,不原地踏步,绝不应抱着那点成就,就总是沾沾自喜,不求前进。”公正地说,北京人艺尽管也属“机构老”的一类,却因“从不固步自封”和容得下新事物而显得朝气勃勃。
“北京人艺从不固步自封”。这“从不”二字是不可忽略的。任何一个受人尊重的大戏剧家,必定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戏剧革新家。焦菊隐先生当年正是作为一个空前的戏剧革新家活动于中国剧坛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大多数戏剧家还停留在把某一个特定的外国戏剧体系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时,焦菊隐已能开始立足于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土壤上,广为吸收外来戏剧文化,创造了不止一个既有中国气魄又有世界水平的优秀剧目。
但时代的前进又自然地给固有的“人艺风格”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戏剧文学,新的戏剧观众,新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时代精神……一句话,新的时代生活不能不使“人艺风格”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象《绝对信号》这样的探索剧目中,不仅反映在象《推销员之死》、《洋麻将》、《上帝的宠儿》这类的外国剧目中,同时也显示于“乡土味”十足的《狗儿爷涅槃》中。这雄辩地证明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传统的生命力,以及这个传统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北京人艺的35年,特别是新时期10年,是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的。于是之副院长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黄佐临先生前不久谈到对布氏模式的理解时,风趣地说,‘布可布,非常布’。可见,布莱希特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也许北京人艺的艺术生命就在这既坚持又变化的辩证发展之中吧。”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一个变动着的过程。传统正是依靠自身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而存在的。“从不固步自封”的北京人艺的10年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艺术真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