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电视剧《她在人流中》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1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电视剧《她在人流中》观后
王云缦
《她在人流中》(上影电视部摄制)发挥了电视剧的艺术特长,它将上海这一大城市的当代生活,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下子和我们贴得那么近。正如剧名颇有余味一样,观众也感到似在人流中。
我以为,这个剧之所以可取,还在它所追求的这种艺术上的真实感,亲切感,是和它所要表达的一个很有时代性的思想内涵——各种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理解是紧紧相联的。这种沟通和理解,是通过一个普通的女共产党员、政工干部夏秀瑾来实现的,这在当前文艺创作中还不多见。
这个剧最令人感兴味、有新意的,自然还是夏秀瑾和她的丈夫高品文。我分外赞赏高品文这一形象和演员。他确是起到了“绿叶”的作用。正由于有了这名可敬可爱的男子,夏秀瑾的言行、情感、心灵才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夏秀瑾能够如此专注,如此热忱地去关怀女科研人员朱绚,甚至为她的家庭纠纷、遭人非议而倾心解忧,终于在彼此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和理解的桥梁,高品文的影响功不可没。高品文的影响是默默的,潜移默化的,一般是不易为人觉察的。但,正是这种家庭间——实际上也正是集体、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的关系,动人地体现出那种新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爱情关系、夫妻关系。当人们看到高品文在病危之际仍偷偷溜出去为妻子挑选衣服;看到夏秀瑾在了解高的病情后,满怀深情陪他重访当年共同经历过辛酸生活的“干校”时,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而又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这种新型的夫妻关系,正是创作者要表现的人、集体、社会关系的一个侧影。有了它,夏秀瑾的形象才更为丰富动情;有了它,方能跨越这类题材容易流于概念说教的门槛。
理解对于夫妻、家庭而言,固然重要,而在当今的现实中,在更大范围的集体、组织、社会之中,尤为重要和复杂得多。《她在人流中》并不回避多少年来、特别是十年动乱给人际关系带来的种种隔膜和疏离,如妒忌眼红、轻视知识、重物轻人等等。此外,它还多少触及了当今生活日趋变化和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事业和家务矛盾,第三者插足,青年婚姻。这在剧中,有的虽是点到为止,淡淡一笔,却可以看出创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较有典型意义的现象。
同时,它又不对生活、对人际关系,采取凝固静止,乃至悲观无望的态度。如对女大学生小林,全剧就通过夏秀瑾和她的接近、了解,较真实、较细微地表现出她的心境,苦闷;而打开她的心灵的钥匙,不是凭简单粗暴的批判、指责,而是得自她对爱情价值的新的理解。还有那个在物质利益和美好爱情之间犹豫动摇的姑娘孔雀兰,其思想感情脉胳比较入情入理,结尾时她终于对夏秀瑾及其儿子产生新的认识,虽有简单直白之处,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这一构思和意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