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老百姓话改革 贵州日报记者街头采访调查记录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2
第1版(要闻)
专栏:

老百姓话改革
贵州日报记者街头采访调查记录摘要
本报讯 记者潘帝都报道:6月12日至14日,贵州日报记者在贵阳街头,采访调查了280多位行人(旁听者约有4000人),了解他们对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采访调查结果表明:广大群众渴求、期待和支持改革,这种渴求主要源于人们对旧体制的反感和改革已经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和希望。
下面是贵州日报记者街头采访调查的记录摘要:
改革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希望
来贵阳搞劳务的四川省广安县农民(男,40岁):我是手艺人,过去不敢出门做活路,偷偷跑出去也提心吊胆,说是搞资本主义。现在好了,家里的责任田,老婆一人种就够了。我正大光明地出来做手艺,每月收入300来元,有时更多。我一家4口,现在修了一幢新楼房,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自行车、缝纫机,还有上万元存款。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政策变,怕象过去那样重新划成分,怕当“新地主”。
息烽县政府干部(男,45岁):农村改革前,我们县有30%以上的农民不能解决温饱,现在基本上都解决了,党在农村的改革政策非常适合贵州农村。
惠水纸厂干部(男,42岁):三中全会后,工厂推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大家的收入增加了。1978年我们厂职工年平均收入600元,现在是1200元。彩电、冰箱、收录机等家用电器,现在很多职工家庭都有了。
贵州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男,61岁):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利益是多的,但我觉得关键是环境比较好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真正解放。大学里对依靠教师办教育体现得很明显。提工资,评职称,教代会的成立,教师的工作成绩得到承认,科研成果多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教研室的8位中老年教师全部入了党,大家精神愉快,积极完成教学任务。
贵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学生(女,20岁):我们年轻人希望改革能一直搞下去。我最大的感受是改革为我们提供了竞争的机会,有机会认识自己的能力。我们学校这次有五个同学报名参加《贵阳晚报》的招聘考试,不管考得上考不上,总是自己的选择。
贵州省地质局物化勘探大队技术员(男,27岁):我对改革很关心,家庭成员之间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总的看法是,不改革国家没有出路。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并不是说要倒回去补课。但长期以来封建意识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有个过程。改革对人们的影响就是有种压力,有种紧迫感,对此我感受很深。
改革必须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贵阳师范学校一教师(男,56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长期封建统治,许多封建残余存在,造成很多缺陷和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对这些弊端,要用我们的行动来克服。改革上要有政策,下要有群众,需要扎扎实实地干,历史是不可逆转的。
贵阳轴承厂一工人(女,40岁):改革需要大家支持,现在的情况是上面不动,下面也动不了,主要是基层领导。
紫云县党史办干部(男,53岁):改革面临的危险主要来自“左”。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和危害比较大,虽然批判了“左”的那一套东西,但有时说的话、干的事却带有“左”的影响。几十年来的教训很深,应该记取。
省政府办公厅干部(男,36岁):改革要取得更大成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非常必要。八年改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行政机关的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关的人员编制、责任制、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干部的“四化”,都远远落后于基层的改革。机关还是“大锅饭”,同经济领域相比,行政机关显得死气沉沉。
贵阳轧钢厂工人(男,46岁):改革要深入,首先要解决干部制度问题。妨碍改革的主要是保守思想,特别是那些有权力而又跟不上时代的人。只要改革涉及他自己的利益,他就要站出来干涉、反对。
永安电机厂工人(男,33岁):工人对党的政策没有什么异议,但对领导的看法较多。讲关系,讲人情,不讲工厂效益。我们全厂1400多人,生产第一线的只有400多人,机关人员近900人,许多人闲着无事干。
改革迫切需要宣传的配合
贵州大学法律系一副教授(男,50岁):改革宣传最重要的是针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如果观念不变,上面的政策、措施便无法贯彻执行。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宣传应加强,我觉得大多数人对发展商品经济的认识还很肤浅。大锅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癌症”,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合同制和其他劳动制度。
省经贸厅干部(女,30岁):宣传上好坏都应该讲,实实在在地讲。应该把党的方针、政策、改革中的重大部署让群众知道,这样可以促进改革。对存在的问题要勇于揭示、交底,使群众了解改革、参与改革。比如省里今年自然灾害对粮食会造成什么影响?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措施等,都应该反映,以打消人们的瞎猜。
毕节地区行署一干部(男,40岁):我觉得现在的宣传做得不够好,有时这样,有时那样。有时群众提出来:报纸上是如何讲的,过几天又变了,搞得我们不好办。
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干部(男,45岁):对物价、劳动制度改革的宣传应该加强,让人民了解改革,对改革有心理准备,增强承受能力。
省社科院一理论工作者(男,48岁):我觉得,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否则,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作用?又如何能够解决思想上的僵化和保守状态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