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工贸一体国家企业都得利 青岛纺织业外贸体制改革成绩显著 青纺联成立以来促进了企业生产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工贸一体国家企业都得利
青岛纺织业外贸体制改革成绩显著
青纺联成立以来促进了企业生产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
本报讯 记者李茜报道:“工贸分家,扩大出口成空话;工贸一体,国家企业都得利。”这是青岛纺织行业职工对外贸体制改革的赞誉。青岛纺织行业工贸结合后,工业与外贸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互不通气变为亲如一家,通力合作,为青岛纺织品出口打开了新局面。
青岛是有七八十年历史的老纺织基地,也是国内纺织品进出口的重要口岸。过去纺织品进出口都由外贸部门统一经营,外贸与工业部门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双方积极性都受到影响,青岛纺织品出口在一个时期里一直徘徊不前。
198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青纺联),作为工贸结合改革试点。经过5年实践,证明这个体制有很大优越性。它把生产、外贸由两家合为一体,出口骨干厂的厂长,都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公司与工厂之间不再相互封锁,而是外贸价格公开,经营利润公开。公司每年所获净利润,40%按创汇额分给各厂,40%用于安排工厂的小型技措项目,20%作为公司经费,从1984年到1986年3年间,公司按创汇额分给各厂的就有1000多万元。这就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工厂多出口、多创汇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青岛毛巾厂在实行新体制后,宁愿放弃内销利润大于外销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试制和投产了提花毛巾被、床罩、浴衣、各类毛巾割绒产品等200多个新花色品种,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出口产品由1985年占总产量的25%上升到65%,今年又提高到72%。
实行工贸结合的新体制,把生产厂推到了出口换汇第一线,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到工厂,这就避免了过去生产单位对国际市场情况不了解,只按外贸部门订货组织生产的弊端。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厂长同青纺联的同志一起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调查市场情况,发现纯棉印花绒布和绒布衣服很畅销,回国后立即购置了新起绒机,并把部分绒布加工成服装出口。该厂1986年绒布产量由50万米增加到150万米,其中服装出口占绒布出口量50%,创汇大幅度增加。
工贸结合还调动了公司和工厂双方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积极性。近几年来,该公司所属各厂的针织设备得到了较系统的改造,老式布机也大都改为新式或宽幅布机,还增加了许多气流纺纱机和先进的前纺设备,提高了产品的档次,使许多纺织厂的产品由只能“上山下乡”一跃而为“飘洋过海”。
工贸结合的外贸体制改革增强了青岛纺织工业扩大出口创汇的实力。青纺联成立5年来,出口创汇平均每年递增37%,今年前4个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5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