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再不能挨打不计数了——一位壮族县委书记的心里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再不能挨打不计数了
——一位壮族县委书记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段存章
走进宁明县委机关二楼会议室,看到粉白墙上挂满部队赠送的锦旗。“人民是靠山”、“坚强后盾”、“英勇支前,模范拥军”、“军民紧密团结,共筑钢铁长城”。不言而喻,这个位于祖国南大门、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线较长的山区县,在守卫边疆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我们夸赞他们的功绩的时候,县委书记马育权坦率地说:“我们配合部队保卫边疆确实是打了大胜仗的,但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却挨过不少打,吃了许多苦头!”谈起吃苦头的具体事,他很痛心、内疚。
第一次,木薯告状。1984年,县委和县政府号召农民大种木薯,家家户户上了山,全县一下种了上万亩,年产木薯3000万斤。开头还好销,每斤卖1角4分,后来一斤七八分也没人要。加工厂不收购,供销社不推销,农民急了,一气之下把大堆的木薯倒进粪坑。到1985年,全县找不到一个人种木薯了,连木薯种也断了。木薯告状,领导手忙脚乱,没有应急措施,吃了一次只抓生产、不抓流通的苦头。
第二次,生姜诉苦。1985年,市场出现生姜热,县委和政府又号召农民大种生姜,男女老少齐出动,房前屋后种姜忙,全县总共种姜6000多亩。姜刚收获,上门抢购的单位应接不暇。县药材公司、水产公司都忙着加工干姜片。可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市场生姜销路发生变化,由原来每斤卖3角,下跌到一斤三四分也没人要。当时,县领导望姜兴叹,只守在山里忙,没走出去抓销售。大片老姜被埋在地里,农民又一次吃了苦头。
第三次,菠萝官司。1986年,菠萝罐头在市场畅销,县委和县政府又号召农民大种菠萝,山山岭岭菠萝苗壮果硕。收获季节,外地18家工厂先后到宁明抢购菠萝,县罐头厂怕自己缺了原料,县政府做出一项限制农民外销菠萝的办法。这一下,引起了菠萝官司。输赢未局,市场菠萝罐头滞销,菠萝收购价已由每斤9角下跌到3角。农民连声叫苦。
马育权皱着眉头对记者说:“现在,我最头疼的是菠萝,1987年全县农民种下菠萝15000亩,预计产17000吨,运销量比去年增加两倍多。如果流通搞不好,要烂,又要伤农、坑农。一坑农,咱们挨点骂不要紧,农民经济受损失事大。”
今年初,经过数次被动挨打的宁明县的领导干部开始清醒起来。他们在抓生产的同时,注重研究商品流通,抓产品销售和加工。县里由财贸办公室牵头组成4个小组,分赴哈尔滨、武汉、上海等5个点洽谈推销鲜菠萝生意。县里有一个年产3000吨的罐头厂,由于设备和技术不过关,罐头质量上不去,仓库里积压罐头200多吨。他们计划很快建设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罐头厂,年产万吨。这个项目于1986年10月开始跑,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已签字同意,分两期建厂,先建5000吨。前期工程,由轻工部驻广西设计院提出可行性报告。今年6月上旬,可行性报告交有关部门讨论,到9月底才能完成设计。11月动工,最快到明年11月投产。所以,宁明县今年的菠萝销售仍是个大难题,据有关部门计算需要2000个火车皮。
宁明县地处亚热带,宜种菠萝的荒山荒地20多万亩。一亩菠萝一般产1吨,管好了产2吨。农民上山种菠萝的劲头满大。当过多年小队长的黄子明被群众称为“荒山老板”。他从海沿镇到明江镇承包荒山1000亩,自己拿出资金2万元,雇7个劳力上山种菠萝、甘蔗,每人每月发给工资70元。农忙季节,还要雇临时工70多人。这位山区致富的勇敢汉子,正在走一条“望山兴富”的路子,改变人们“望山兴叹”的陈旧观念。他的不凡举动,又一次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再不能挨打不计数了”。
离开宁明那天,马育权同志来送行。他又提起被动挨打的往事,语重心长地说:“打在谁身上,打在我身上吗?没有。农民卖不出菠萝,我的工资一分没少领,奖金也照常拿,还是打在了农民身上,疼在了农民的心上,穷在了农民家里。我心里很不安,做为一个县委书记,应该想老百姓没有想的事,想老百姓想不到的事,甚至想老百姓不敢想的事!”
他的话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随着前进的车轮旋转,我透过车窗仔细看到这个贫穷山区县弯弯曲曲的公路两旁,荒山闲着,江河闲着,路闲着,茅草房门口的人闲着,甚至小集镇上闲人赶闲集的也多。穷与闲连在一起。我想,“再不能挨打不计数了”也应包括变闲为忙,富字就来到了!
(附图片)
广西玉林市民族鞋厂,领导和工人齐心协力办好企业。这是厂领导和设计人员在研究新鞋样。
本报记者 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