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凌波至宝”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3
第8版(副刊)
专栏:

“凌波至宝”赞
洪洋
舵的神奇作用,令人神往和赞叹!多少大如广厦、载货万吨、乘客逾千、远涉重洋的巨轮依仗着一叶舵,劈波山,穿浪谷,不离航线;越暗礁,过险滩,如履坦途。无怪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赞道:舵叶“如以一丝引千钧于山岳震颓之地,真凌波之至宝也。”
在远古的独木舟上,人们手中的桨——大多是随手拾来的树枝,既管推进又管航向。有了木船以后,划桨的人逐渐多起来,慢慢地有了分工,指定靠近船尾的划手司控制航向之职,当时人称之为“舵桨”,算是舵的祖先。湖北江陵1974年发掘出土的一座西汉墓中,有一个木船模型,一式5支长桨,4支在两侧,是划桨,1支在靠近尾部的舷边,是舵桨。可见西汉年间的木船上,已有专人专桨司航向之职了。随着人类航运事业的发展,以后又有了开孔舵、升降舵、平衡舵,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的就是一支平衡舵。到了现代,多数轮船上都已使用油压舵和电舵。舵,眼下已跨进了宇宙空间,成为卫星的操纵器了。
神奇的舵是人的创造,由人操纵,舵手的坚定从容、高瞻远瞩,更令人景仰和崇敬。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年轻时当过舵手,在他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讴歌舵手。他自叙道:“我站在那儿象一个着了迷的人似的,在一种无言的心醉神迷之中,面对河面诸般辉煌和艳媚。”他说:“在那个时代,一个掌舵者是世界上唯一不受拘束而完全独立的人物。国王不过是国会和人民的上了镣铐的仆人;国会戴着全体选民铸成的锁链;一个报纸的主笔也不能独立,必须被党派或后台老板把一只手绑在身后,只能说出他心里的一半或2/3的话;牧师没有一个能说十分的真话,而不顾他教区的意见;而各种写文章的人都是公众的上了手铐的仆人。我们写文章时坦白而无惧,但在付印以前,总要‘修改的’。……然而,密西西比河上的掌舵者,在那个时代,只要船在河上航行的时候,便整个而毫无问题地在掌舵者的支配之下了。”马克·吐温屡屡谈到舵手的品质,他认为舵手必须有强大的记忆力,必须有良好而敏捷的判断力和决定力,必须有任何危难面前都不能动摇的、冷静而沉着的勇气。
我年轻的时候,有幸在长江上过了几年航行生活,也学过掌舵。在走进驾驶台以前,我揣想轮船航行,如在弯曲河道中,轮船需要不断地左拐右转,舵手当然要不停地旋转舵轮了;如果是在一条坦荡平直的大江里,舵手只要对准正前方,无需转动舵轮,轮船大约便可径直驶向目标了。
乃至当上了一名舵工,我方知自己的揣想大谬。险峻三峡,千回百折;中游荆江,九曲回肠。在这航程中转舵不止,自不待言。过了城陵矶,长江渐趋平直,水深流缓,轮船的航向也较少变化了。可是,当你手执舵轮时就会发现,即令在这坦荡、笔直的大江上,你也必须不断地旋转舵轮,才能使轮船不偏离航线。
原来船在行进中,风力、水力、轮船载重造成的自身重心上的不平衡,以至左右主机马力的微小差异,都会使得船头有时不是偏左舵,就是偏右舵,必须不断调整航向,才能对准前进的目标。
东汉人刘熙在《释名》一书的《释船》一节中说:“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后见拖曳也,且言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柂就是舵,“弼正”是纠正的意思。“不使他戾”说的是不偏离航线。
我讴歌舵,我讴歌凌波之至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