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中国记者成了采访对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在萨格勒布的日日夜夜

中国记者成了采访对象
采访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中国记者们,一到萨格勒布市便立刻进入了角色。连日来,大家晨出夜归,频繁出入新闻中心,逐个踏访市内的数十个体育场馆,一时间,市民们几乎已无人不知来了中国记者,但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
同中国人看欧洲人难以区别一样,在萨格勒布市民眼里,所有的中国记者似乎全是一个模样。在新闻中心里,记者已多次莫名其妙地被电脑操作员挡住,递来一份别人要的资料,而自己要提取的资料,则往往又被错给他人。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已出版三期的《萨格勒布87》报共刊登了六条关于中国记者的消息和照片,其中两张大幅照片阴错阳差,拍的是朝鲜同行;一条消息张冠李戴,搞混了被报道者的姓名。该报主编对此也无可奈何,他幽默地解释道:“中国记者的勤奋,使我们多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报道对象,可同时也把我们的记者引入困难的境地,也许只好通过这类善意的失误,才能走出困境。”
东道国为举办本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了充分准备,其中包括为记者免费提供饮料。但智者千虑,亦有一失。在新闻中心里,只备有啤酒,以酒待客固然是南斯拉夫的传统礼节,啤酒也堪称消暑解热的佳品,但完全以此代水,却使中国记者忧从中来,不喝则舌燥,少用又无效,多饮便带来种种副作用。记者一旦把全部心思集中到笔端之际,谁也无法去计算酒精摄入量。不少人稿子写完,脑子也同时进入沉醉状态。一些身胖体重者已皱眉考虑今后减肥措施了。
幸好,昨早天降大雨,气温骤落,中国记者得以稍减后顾之忧。记者由此想到,两年后中国首次举办亚运会时,应从多方面着手准备,以使各国与会者皆大欢喜。
本报记者 缪鲁 吴骅
(萨格勒布7月4日专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