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粮仓”何以解粮忧?——东北三省粮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6
第2版(经济)
专栏:

“粮仓”何以解粮忧?
——东北三省粮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
新华社记者 王勤学 张广远 谭佩全
“卖粮难”,这是1984年发生在东北农村的普遍现象。去冬今春,收购季节,这里又出现了“收粮难”的现象。辽、吉、黑三省同时充满了“粮食大战”的紧张气氛。吉林省有些地方采取强制性措施收粮,诸如罚款、收地等,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辽宁有的乡村在临近旧历年时,雇吹打班子坐在农民院里吹喇叭,不交粮就不让安安静静过年,甚至抬走电视机、洗衣机等;黑龙江省,有的乡干部为购粮,同农民发生口角而遭殴打……尽管如此,三省粮食定购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1984年的卖粮难,是粮食连年丰收,仓容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去年的收粮难,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东北农村粮食生产形势到底如何?今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记者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到三省20多个市、县农村,得到不少第一手材料。
粮食知多少
从三省情况看,粮食并不象人们担心的那样紧缺。在港口城市大连,积压了3亿公斤粮食。从大连北上,到辽北产粮区铁岭,除个别受灾地区外,记者看到,农民几乎家家仓满,户户存粮。这个省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表明,目前全省农村人均存粮480公斤,足够再吃一年。
进入吉林,到处是玉米的“海洋”。去年吉林粮食丰收,60亿公斤高水分玉米,塞进了只有30亿公斤储存能力的粮库,随时有霉变的危险。省政府发出紧急电报,要求党政军民,象抗洪抢险那样抢晒玉米。全省动员了10万晒粮大军,动用了500多所学校的运动场、200多条公路和大车路、10个飞机场晒粮,这还不够,又向辽宁、黑龙江求援,把部分粮食调到省外晾晒。
东北粮食究竟有多少?很难拿出十分精确的数字。去年,三省统计部门上报的粮食总产量为439亿公斤,但据三省主管部门介绍,各省都留有余地,内部掌握的实际产量达到458亿公斤,上报数与实产数相差近20亿公斤。全地区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比全国人均占有量多50公斤。国务院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农业组负责人何永祺指出,东北三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又一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得了实惠,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很高,近几年粮食年平均产量始终不低于400亿公斤。因此,没有理由为东北的粮食悲观。
经济规律的惩罚
那么,去冬今春粮食紧张是怎么发生的呢?事实表明,完全是人为的原因。
去年,东北三省都受到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但后期天气转好,补救及时,粮食总产量仍然接近历史最好的1984年。由于粮食收购实行合同定购、委托代购和市场议购几个价格,差价较大,国家虽与农民签订了定购合同,但合同缺乏约束力,农民待价惜售,想卖高价;一些地方对灾情报得偏重,产量报得偏低,因而汇总到上级领导机关的信息是粮食偏紧。从全国看,粮食总需求又大于总供给。据此三省制订出要“管住”的政策,规定在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之前,粮食不准上市,不准外流,不经省一级批准,铁路、公路不予运输。各市、县纷纷设卡封锁,检查堵截,加上多部门抬价抢购,使市场上玉米价格扶摇直上,从每公斤4角上涨到5角。
农民一看粮价不断上涨,误以为粮食确实少,越发待价惜售起来。农民越是惜售,干部越催得紧;干部越催得紧,农民越惜售,从而导致国家定购任务完不成,农民手中还有大批余粮。
由于普遍封锁,流通堵塞,市场窒息,使关内购粮省和各种粮食的经营者一筹莫展。他们买不到粮,即使买到了也运不走,只好怏怏而回。春节前后,市场放开,但各地买粮的“老客”已相继走光,天气转暖,高水分玉米已难以装车外运。直到这时,农民才知情况不妙,纷纷向外抛售。去秋新粮上市时,国家委托收购价每公斤0.38元,农民不卖;经过一冬,水分大大降低,市场价每公斤0.32元,农民却争相出售,还要说好话托人情。尽管如此,到4月中旬,三个省至少有15—20亿公斤余粮还“窝”在农民手里。按每公斤委托收购价与市场价差4分计算,农民减收六七千万元。
在商品实现价值的跳跃中,摔坏的不是商品,而只能是商品生产者。粮价的暴涨,是由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的;粮价的暴跌,是商品的供过于求造成的。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最终吃亏的都是农民。有人为农民发出慨叹:“粮少亦忧,粮多亦忧,何时才能不为粮食的出路而担忧呢?”(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