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东北工人在增产节约中的一大创造 沈阳机器一厂试行“联合小组”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1-12
第2版()
专栏:

  东北工人在增产节约中的一大创造
沈阳机器一厂试行“联合小组”成功
本报记者 林 里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东北工人阶级创造了各种增产节约的新办法。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局所属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联合小组”,就是许多创造中最有价值的一个。这种“联合小组”,在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半流水作业的新方法,为发挥机器潜在能力、改善车间工作,找到了新的门径。实行这种新工作法,意味着从机器安排到劳动组织,从工作制度到管理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第一机器厂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大工厂,专门制造牛头刨床和六呎车床。该厂第二车间是全厂的核心。第二车间为一台机器的八百五十四种不同形状的部件加工,包括六千多道工序。部件繁多,工序复杂,需要科学的分工与管理。在增产节约运动之前,该厂机器设备不平衡,机器安排又沿袭着“机群式”的陈规,这是不能实行科学操作的。所谓“机群式”,就是以车、刨、铣、镟等机器分别组成。车床和车床排在一起,刨床和刨床排在一边,看来很整齐,但是不合用。因为它丝毫没有顾及产品部件的加工顺序。千百种不同形状的部件,并不按着机器的排列顺序行进。比如,有的部件先刨后车,有的先车后刨、有的车后再刨、或刨后再铣,有的往返加工十七次,有的只需加工一次。这些复杂的部件,特别是它的操作者,均为固定的机器所支配,既增加了往返时间,又不能实行先进的流水作业法。
适应“机群式”机器安排的劳动组织,是车、刨、铣、镟等五班十六组,组与组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横的联系。大家都对部件加工,但谁也不知道该种部件来自何处,送交何处,因而也就不知道部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盲目加工的结果,是什么好做,就做什么;什么熟练做什么,毫不考虑上下工序或装配场的需要。因此,容易做的部件淤塞积压,不好做的部件赶不上装配。但是,最难做的部件,常常是最重要的部件。这就是该厂常因一个部件不能及时供应,而影响整个机器装配乃至整个装配车间工作的原因。
适应上述机器设备和组织机构的工作制度,也是不合理的。各班组与各成员只管加工,但不对部件成品负责。成千上万的机器部件,每次加工都要经过车间主任或几个管理人员之手。但是,少数管理人员,不可能把十分繁复的工序分配得那样合理。于是,加工少的部件操作者常常待料停工,加工多的部件操作者必须加班加点。据调查,上半年因停工待料所浪费的时间达两万多小时,加班加点的时间也不少于此。这两万多小时,足可制造十台车床。由于工时大量浪费,影响该厂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特别是第三季度,只完成预定任务的百分之三十一点六。
这种严重的不合理状况,该厂领导同志早就感到再不能继续下去。但苦于不知从何处着手改变这一情况。第二车间主任赵长龄、王文山等和工人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成立混合工种的、生产专业化的
“联合小组”的建议。
所谓“联合小组”,就是拆散“机群式”的机器安排与由此而来的劳动组织,然后按着产品加工顺序,重新配备机器和人力。即依照部件产品的繁简难易和轻重大小,分别组成工段和小组。各个工段或小组,操作多种机器,独立负责完成某种或某几种加工部件。这种小组备有多种多样的机器,所以叫作混合工种。但每个工人的工作对象是固定的,机器也是固定的。不像过去那样,今天干这种活,明天干那种活,或者一会干这种活,一会干那种活。因而它是专业化的。在“联合小组”里,组长与组长,成员与成员之间,不再是互不相关,只对车间主任负责的关系,而是车工车完,直接转刨工,刨工刨完,直接转铣工,大家共同为部件成品而加工。人与人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增加了一种自然的制约力。因而它又是联合的。这种按着部件加工顺序排列和配备机器的方法,为先进的流水作业准备了条件。生产专业化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开辟了道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直接关系,是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大家管理生产的好办法。
根据这一原则,整个车间的机器安排、劳力配备,工作顺序与管理制度均须彻底改变。这样巨大的全面的生产改革,在我国机械工业生产上尚无先例。因此,该厂实行这种改革时,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步骤。他们研究苏联机械工业的管理经验,和老工人商量,请苏联专家具体指导。苏联工程师波诺马略夫同志断言:“这种工组的组成绝对地能发挥出良好的结果。”在苏联,这种工作组织称为“综合工组”,是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之一。广大工人群众都赞成苏联专家的意见。该厂于九月初选择了几种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部件,抽调了八十二名技术工人,并一部分机器,组成两个重点试验小组。试验结果是机械效率空前提高,产量增多,质量提高,工时减少。如牛头刨大架子,八月份生产六个,合格两个,九月份组成联合小组后,生产八个,全部合格。加工时间由一百三十八小时,降为一百一十五小时。成本比以前降低百分之十四。机器开动率由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解决了历来不能解决的部件积压,停工待料,生产不平衡等等不合理现象。更重要的是职工责任感增强了。每个工人不仅知道自己做什么,而且知道对上下工序的影响。如果某一部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责备他的不是车间主任,而首先是上下工序的工人。加以生产专业化,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因此,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空前提高,改进技术成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从前用一把刀切削的刨床,现在加用二把,甚至三把、四把刀,产量也随之提高三倍或四倍。刨牛头刨大架子,历来都是一次刨一个,现在一次刨六个。工人说:“过去完不成任务是车间主任的责任,现在完不成任务就是自己丢人”。车间管理人员异口同声地说:“这一改,解放了机器,也解放了劳动力。”
有了九月份重点试验的成效,该厂遂于十月初旬将第二车间全部改为联合小组。即根据部件加工顺序,将原来的车工、刨工、铣工、镟工等五班十六组,改为主要、标准、精密与一般等四大工段,下分十八组。组与组之间也建立了直接关系。完成了在现有机械设备下的半流水作业的重大改革。整个机器的安排与调整,拟在工人操作熟练后进行。但原有的刨工已不再属于刨工班、车工也不属于车工班,而属于某一工段了。
生产改革的胜利完成,为完成国家任务办好人民企业奠定了基础,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局原来给予该厂的增产节约任务为三万九千吨粮食,经职工讨论研究后,自动增至四万三千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