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从此蛇伤不怕毒——记资源动物化学家熊郁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从此蛇伤不怕毒
——记资源动物化学家熊郁良
本报记者 王溪元
“人被毒蛇咬伤,不出五步而死”。此话不假——真有这么毒的蛇,真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资源动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熊郁良多年研究蛇毒和治疗毒蛇咬伤的药物,能讲出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例。然而再毒的蛇伤,只要用上熊郁良等人研制出的蛇药,就会“起死回生”,这就更叫人惊叹不已。
中国各地都有毒蛇,南方尤其多。毒蛇对野外工作人员、值勤战士、旅游者、儿童都有很大威胁。贵州省梵净山区有一个农民,砍柴时突然被五步蛇咬伤脚背。他知道这种蛇毒的厉害,忙把脚放在树桩上,恳求同伴用斧子将他的小腿砍掉,结果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残疾。云南省双江县有一户农家,大人下地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两个男孩捉蟋蟀玩,用手抠一个洞眼,被藏在洞里的毒蛇咬了手指。父亲回来时,发现两个孩子都死在土堆旁,便发疯似地挖开那个洞眼,原来里边藏着一条银环蛇。诸如此类的事例向科学界提出一项任务:必须研制出高效、速效、广效的蛇药。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蛇药,而且有很多“特效药”,但往往一种药只能治疗一种或少数几种毒蛇咬伤。熊郁良和他的同事们于1969年接受了蛇药的研制任务,其工作就是从调查研究民间蛇药单方开始的。他们长年累月地跋涉在山村野地间,共走访了25个县,搜集了300多种中草药和400多个民间单方、验方。他们把搜集来的各种单方,在1万多只小白鼠身上做了实验,经过筛选和重新组合,再反复进行动物试验。当他们搞到第128个组合时,发现这个配方超过了已知的所有蛇药,于是起名为“云南蛇药”,进行临床实验。他们先后对278例毒蛇咬伤、300例蚂蜂、土蜂咬伤进行了治疗,除一例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在“云南蛇药”的临床使用中,发现了它的不足:因为这是一种口服药,对个别呕吐不止的或者伤口流血不止的人,就难以用药。熊郁良决心继续探索,寻找出对蛇伤进行局部治疗的针剂良药。既然蛋白水解酶能够分解蛇毒蛋白,那么能不能“以酶攻毒”呢?他们试验筛选了许多种蛋白酶,最后认定胰蛋白酶的效果最好。从1972年底到1985年底,用胰蛋白酶总共对1300例各种毒蛇咬伤进行了临床治疗,除两例因复合感染等原因没能使病人保住性命外,其他全部治愈。经统计,胰蛋白酶对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毒蛇咬伤的治愈率达100%;对竹叶青、蝰蛇、蝮蛇、尖吻蝮、烙铁头等毒蛇咬伤的治愈率达60%以上。广东省珠海市白蕉区一个农民被银环蛇咬伤了腿部,由于蛇毒使呼吸神经麻痹,这个农民被送进医院时已停止呼吸。医生马上将她的气管切开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在蛇伤周围注射蛋白酶,并配合升血压、鼻饲、通便等对症治疗,经过415个小时抢救和护理,患者终于出现自主呼吸,随后恢复了健康。几年来他们使用胰蛋白酶,救活了19名这样的危重病人,其中抢救时间最短的是2小时,最长的是514小时。从此,蛇伤再不会叫人“听而生畏”了。
过去,国际上比较普遍地认为银环蛇毒素所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断是不可洗脱的,即不可逆的。熊郁良等人的实践证实这种阻断并不是不可洗脱的,而是洗脱的时间很长。熊郁良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去年1月至4月,熊郁良被邀到世界最著名研究所之一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毒素研究中心,参加学者交换研究,他所研制的蛇药在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进行了展览。胰蛋白酶治疗蛇伤的研究及其进展,先后在国内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熊郁良在研究蛇毒的过程中,曾多次被毒蛇咬伤。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风趣地说:“这样倒好,正好给我提供了拿蛇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机会。”
熊郁良现年49岁,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多年来一直从事资源动物化学研究。上述项目只是熊郁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去年,他所进行的“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的研究”又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