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金秀决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8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金秀决策
本报记者 费伟伟
在广西著名的一个林区县里,一家每年可创利税100万元的工厂竟然由于原材料——木材不能供应而转产,并且导致连年亏损。5月27日,我们到达金秀的当天,就听说了这么一桩令人瞠目结舌的怪事。
金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境内林海浩瀚,森林从东北到西南绵延百余里,覆盖面积达1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0%,是广西最大的天然林海,林业资源不可谓不富,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
带着问题,我们访问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赵振明。原来,金秀瑶山不但是一个天然的巨大贮木场,更重要的,它是桂东南的生态屏障,是广西河流发源最多的山系,全县有林面积中,水源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就占40%,约60万亩。河流多达26条,总长1683.8公里,年产水量近24亿立方米,分别流向周围7个县的41个乡镇,灌溉农田85万亩,提供近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素有“天然绿色水库”之称。然而,近20多年来由于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这个“天然绿色水库”与50年代中期相比,减少了25.55万亩。现存的60万亩水源林,也有将近1/3因遭受严重破坏,成为疏残次生林。
赵振明痛心地对我们说:“如果还象以前那样,仅仅把森林看作‘银行’,大搞原木生产的话,不用十年,金秀瑶山这个桂东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就将不复存在!”
这位林业局党组书记的话并没有丝毫夸大,遍体创伤的大瑶山已经向人们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水源林受到极大破坏,大瑶山的水源调节功能大大削弱,造成汛期洪水泛滥,枯水期流量剧减,下游7个县的576处引水工程和595处电站已有50%效用大大减弱,85万亩农田稍遇旱涝,便有20—40%的农田因灾失收。甚至就在大瑶山林区内,群众生活用水也出现了困难。去年春旱时,位于水源林区中心的金秀县城自来水出故障,干部群众不得不手提肩挑河水饮用。瑶族的男女老少喜欢唱歌,当即流传开这样一首歌谣:“金秀树木砍得光,三天无雨闹水荒,男女老少去挑水,锑桶碰得响叮当。”
就是在这背景下,那家用杂木作原料不利于水源林保护的县纺织器材厂转产了。时间是:1981年。
就在同一年,金秀县委、县府果断决定,杂木生产任务全部取消,县里唯一的一家年产木材3万多立方米的采伐场停产,新的任务是:在以前20多年间被砍的1.4万亩水源林已实行封造结合,力争早日恢复林相。
但是,一种观念的变革远远不是几个文件就能完成的。
1983年后的两年多里,在山区工作了许多年的领导干部们一心想让少数民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动员群众进山大种当时市场价值很高的药材——灵香草。凡种植香草的地方,森林幼树全被砍光,竹子砍挖60%,香草收获后还要烘烤,烘100斤香草就要用300—600斤生柴。仅保存较好、面积约6万亩的金秀老山水源林区内就种了两万亩灵香草,水源林的破坏可想而知。随着市场价格暴跌,“灵香草热”消退后,县内又出现群众性的进山砍树种香菇、种木耳、毁掉水源林种杉木等经济林的“热潮”。
然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神州大地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声也时时警醒着生活在古老瑶山之中的领导干部们。“热”过之后,金秀瑶山自治县的领导干部经过又一次深刻地反思,目光更加坚定,认识更加深化。从县府办公室我们了解到,为进一步做好水源林的保护工作,去年以来,县府接连发出7个文件,并从十分困难的县财政中拨出十几万元,初步建起一支有60人组成的水源林保护管理机构,在林区设立了16个管理站。
十几万元,对于这个去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400万元,每年财政支出还要国家补贴一半的贫困县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最近,县政府又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再从县财政中拿出8万元,从大瑶山外运煤代柴。
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勇气,然而,更需要的是胆识和远见!从砍林、用林,到护林、营林;从盘算一个林区县财政支柱——林业的经济效益,到着眼7个县的综合经济效益,到周围整个地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金秀瑶族自治县领导干部的视野已越出封闭的山区,追踪上时代改革开放的潮流。(附图片)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 本报记者 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