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时代和生活的撞击——读沙汀的《睢水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08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时代和生活的撞击
——读沙汀的《睢水十年》
胡德培
创作的契机什么时候到来?不同作家的环境和条件,迎来他创作的丰收季节,常常是很难预测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投奔延安,并曾亲身到晋西北和冀中抗战前线随军半年,因为妻子生病等缘由,于1939年冬天回到家乡,直到全国解放,这10年遂成为他创作的丰收季节。现在,沙汀回顾这段生活及创作的《睢水十年》,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对有关情况叙述甚详。
直到今天,沙汀每想起当年深入抗日斗争生活过于短促,每想起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工作者到前线去的号召,就“深感羞惭”。也许过早离开斗争前线给他带来某种遗憾。但是,由于他对四川的生活太熟悉了,如他开玩笑说:“就是有人打个喷嚏,我都能猜到它的含意”;大后方农民的患难和艰辛,他们对国民党残酷压榨的不满以至反抗和斗争,恰是激发沙汀的创作欲望不可抑制、“文思泉涌”的重要诱因。
在重庆,在中共南方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直接领导下,他曾参加活动,出版刊物,团结文艺工作者,发展党的力量,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给延安输送革命干部。在国共关系恶化的时期,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迫害,他回到安县的乡下,以至远避山村,四处躲藏。虽然,时而贫病交加,环境恶劣,但他一直奋力写作。10年间,终于获得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一部中篇小说《闯关》,包括《在其香居茶馆里》、《替身》、《范老老师》在内的30多个短篇小说及其他一些文章。质量上乘,影响很大。
确实,40年代对于作家沙汀是极其珍贵的,是他创作收获十分丰盛的10年。这是生活所赋予的?自然,没有抗战时大后方人民的苦难和愤懑的激烈情绪,哪会有沙汀作品里那样充分的揭露和讽刺。这是时代所赋予的?自然,没有抗日前线军民的爱国热忱和奋斗牺牲的精神的鼓舞,哪能使沙汀那么清晰地看到中国前途的希望之光。
沙汀这10年中所写的作品,笔端含情,下笔有神,不就是这个时代、这种生活聚集的力量撞击出来的艺术灵感的火花,从而才收获得这文学黄金时节的硕果么?这是很耐人思索、发人寻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