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打破“三八线”——谈教育、科研与生产的联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打破“三八线”
——谈教育、科研与生产的联合
在1956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开会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怀仁堂同部分代表见面,高教部长杨秀峰同志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为人才问题争论起来。两位老同志耳朵都不好,讲话的声音很大。杨老说:“现在要发展教育,但许多好的科学家都从高等学校弄到科学院去了。”郭老说:“发展科学事业不聚集一大批人才怎么行?不然,把科学院归你高教部领导好了。”毛主席笑着过来劝解。
毛主席多次讲过教育、科研、生产要联合的问题,可是在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科研与生产之间,长期以来确有一条无形的“三八线”相隔,不能联合起来。虽然我们近年倡导体制改革,倡导科研、教学与生产的联合,但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我们面对的依然是脱离、纷争、扯皮等令人忧虑的现象。
放眼世界,已进入了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又使得科研、教育、生产几个环节联合起来,以形成优势。这种联合本身即意味着改革。我们这几年联合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很不理想!为什么?我觉得要从中国封建制的遗迹,即从小生产的本位主义来看这个问题。有些单位是一个个小堡垒,不肯打破自己的“一统天下”。即使讲联合,也是急功近利,不立刻见到好处的事不肯干。有的甚至互相封锁,互相争夺,互相排斥。有的科研成果宁肯转让给国外而不愿给国内生产。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我们不要忽视封建的小农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阻扰。我们讲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而且应包括国外科研、教育、生产各环节之间都要开放,以形成有机的联合。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说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度的联合,倘若能实现这样的联合,我们的生产实力就会有很大发展,我们竞争的力量也会大大加强。
(摘自《群言》第七期 谈家桢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