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化肥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4
第5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调查汇报

化肥哪里去了?
本报记者 高秀珍
武冈县以种粮为主,全县58万人,53万是农业人口。往年农民还能买到计划内的平价化肥,但今年以来,许多农民求购化肥无门。今年3月2日,沉睡了半年的武冈氮肥厂生产碳酸铵的机器转动了,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县,庄稼汉的眉头舒展了,农妇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眼看种早稻的季节已到,全县农民迫切希望县氮肥厂能解燃眉之急。但是,他们这种愿望落空了。人们看到一批批人凭着有关部门的“批条”或“关系户”的交情,从县氮肥厂拉走大批化肥。但县供销部门仍不能按计划供给农民,县供销社派往县氮肥厂拉化肥的货车,经常放空。
那些“批条”主要来自县有关部门和一些掌握原料、资金、物资的单位,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计委、县经委、县财政局、公安局、法院、审计局、统计局、邮电局、煤炭局、轻工业局、工业局、物资局、水利局、计划生育办公室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税务部门,还有县生产资料公司、农产品公司、运输公司、外贸公司、废品公司、日杂公司、药材公司、烟草公司、石油公司、邵阳市供电所大圳管理局等单位。那些条子,有的是领导人亲笔批的,有的只是盖了单位的公章。一些人只要持有这种批条,便可在县氮肥厂买到化肥。批条单位购买的化肥,其实也是给个人的。如县煤炭局购买了18吨化肥,就由局里的人私分了。大批化肥被“关系单位”、“关系户”拉走,直接影响了武冈县的化肥供应。4月21日,武冈县人民政府发出通告,禁止单位或个人批条买化肥。但是通告公布后,“关系单位”、“关系户”的批条仍没有减少。县纪委、县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供电站等20多个单位有人继续持批条去县氮肥厂购买化肥,有的一次购买化肥多达24吨。记者调查时,一些“关系单位”、“关系户”仍给氮肥厂打电话、打招呼,要买化肥。县氮肥厂的领导人说,这些“关系单位”、“关系户”得罪不起,否则他们就不给原料、不送电、不调煤。
除此而外,县氮肥厂还将大量化肥售给个体商贩,并从中获取手续费。法相岩乡个体户许昌文从武冈氮肥厂买了100吨平价化肥,转手高价倒卖,获利3000多元。
今年3、4月间,县氮肥厂生产了4047吨化肥,销售给关系户、本厂职工、个体户的化肥就达1567吨。
武冈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对记者说,县里已经处理了县氮肥厂凭关系开后门销售化肥的问题。但是,记者发现,县有关部门至今都不清楚谁是购买化肥的关系户。所谓的处理,也只是县委领导人在一次大会上,批评了这种用权力、“关系”购买化肥的行为便完事了。
武冈县一些区乡领导人及供销系统的干部、职工以权谋肥的问题也很严重。今年头5个月,有关部门供给武冈县的化肥指标6657吨,但由于管理混乱,农民难以买到计划内化肥。目前武冈县亏空化肥1581吨,其中供销系统干部、职工走后门买走化肥235吨,有关单位搞走“协作”化肥155吨,将平价化肥转为议价化肥的24吨,“不知去向”的88吨。晏田乡大胜生产资料分店职工张明明,今年1月至4月擅自将8.6吨议价尿素和2吨平价尿素、两卡车碳酸铵卖给
“关系户”,另两卡车碳酸铵尚未入库就在店门口卖掉了。石羊乡粮食仓库自去年8月至今年4月,采用假名假姓、假地点、冒名顶替等手段开假奖售化肥票证,共开出157吨,其中石羊乡政府就有10名干部开了这种假奖售化肥票证。
今年,武冈县的化肥供应总量并不低于往年,但不仅计划内化肥指标减少,而且农民领到指标也不能兑现。湾头桥区1月至5月发出645吨计划内化肥票证,但实际供应410吨化肥,短缺235吨。这个区同富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唐文明向记者反映,全村计划内的5吨碳酸铵指标,至今1吨也没有兑现。现在,这个区仍有400多户农民买不到计划内化肥。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还没有见过今年计划供应的化肥,不少农民只得买高价化肥。
武冈县供销社已对计划内的化肥作了全面的清理。县有关部门先后通报了供销系统8起“开后门”买化肥事件,并对6人给予开除公职留用或行政记大过处分。县供销社决定将200吨议价尿素转为平价供应,填补计划内的化肥指标。人们对供销系统严肃查处以权谋肥的案件拍手叫好,但对县里有关部门批条买化肥的问题迟迟不作处理,意见很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