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民族凝聚力的颂歌——评话剧《班禅东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4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民族凝聚力的颂歌
——评话剧《班禅东行》
马少波
六年前,以《懿贵妃》蜚声南北的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最近又以新作《班禅东行》(编剧孙德民,导演陈文庭)应文化部、国家民委之邀,进京汇报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六世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毅然从后藏扎什伦布启程,行程两万里,历时一年多,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来到热河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庆寿大典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但是把它写成文艺作品,却是个难度很大的题材,因为今天的作者、导演、演员熟悉历史生活固然不易,而熟悉历史上的藏族生活、佛教习俗就更难。剧作家、导演和承德话剧团的同志们知难而进,把这个彪炳千古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题材搬上舞台,且将再现于银幕,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剧本写得气势雄伟,鲜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兄弟民族的领袖人物,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而顾全大局的献身精神和博大襟怀。班禅六世和乾隆皇帝的政治气度都写得比较准确。作者根据记载不多的历史资料,善于在大关节上努力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这个剧团拥有老、中、青整齐的演员阵容,编、导、演及其他艺术人员之间的默契较深,是一个亲密团结的合作集体。多年来他们自己创作、演出的不少剧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他们以发挥独有的优势和对待艺术创造严肃认真的态度,而跃入了全国话剧界先进剧团的行列。
郭少雄饰演的班禅六世、王淑英饰演的格桑姆、阎本安饰演的布尔珠、杨增光饰演的乾隆皇帝,都大体准确。舞台美术家以精美设计,把人们引进一个个令人信服的特定情境。
我们主张文艺要力求真实,并非“为真实而真实”,而是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刻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真实。不是纯客观地照搬生活,而是要求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辩证统一,努力表现生活的本质、人物的神情和时代的特征,追求更高的艺术真实。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的任务,并不是在于模仿自然界,而是在于表现自然界。你不是可怜的司书,而是诗人!”但是,任何虚构,尽管可以实无其人或实无其事,却必须实有其情,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彼时彼地的生活逻辑。《班禅东行》的基本情节是于史有据的,有些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也是实有其情的。只是个别情节过于追求戏剧性,不够恰当。如有人为了阻挠班禅六世东行而放火烧庙,似乎过于严重,不很合理。不如改为自然火灾或不慎起火的偶然事故,被布尔珠利用来破坏和睦,阻挠班禅东行。甚至真相大白后,他还进而以“不祥之兆”蛊惑人心,制造混乱,会更有说服力。事实上,班禅东行,阻力是存在的。主要是好心人担心班禅远途跋涉的劳累和安全,并因他未出过天花而关心他的健康;分裂主义分子则是不甘臣服,破坏祖国的统一。作者如能在这些方面深入挖掘,并加强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和远途跋涉中历尽艰险的描写,会更有助于表现班禅东行的困难和他的献身精神。再如乾隆皇帝在庆寿盛典上当众处分爱妃盗换佛珠罪的细节,显得很不得体。艺术创造中实无其事则可,实无其情则不可。虽然作者本意是为了赞扬乾隆皇帝的民族和睦思想和执法唯公的精神,但细节不真实,往往事与愿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