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与农民对话 为农民说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与农民对话 为农民说话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二版新辟一个《来自农民的呼声》专栏,专登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来信,着重反映农民的甘苦和要求,目的是多开一个农民通过报纸同党和政府、同社会对话的渠道。
怎样对待农民?似乎不是个问题。做领导的、做业务部门工作的,谁也不否认自己为农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然而,宣言毕竟不等于行动。近一个时期的情况说明,如今为农民说话的人少了,为农民真正办事的人也少了,而轻农、卡农、吃农、坑农的事情却屡屡发生。
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采取了轻视的态度,对一些地区粮食等任务层层加码,化肥、柴油层层克扣,不合理摊派有增无已等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熟视无睹,漠然处之,甚至姑息纵容违法违纪行为。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常常同农民打交道的公职人员,对农民态度粗暴,方法生硬、简单,动不动强迫命令,乱扣滥罚;甚至仗权压人,欺凌农民;一些管理和服务部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只图本部门方便、赢利,不为农民着想,甚至把手中掌握的服务权力变成刁难勒索农民的工具,变着法儿占农民的便宜,揩农民的油。
更有甚者,为谋取部门、个人私利,有人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干起制造、兜售伪劣化肥、农药、种子的勾当,直接损害农业生产。最近河南查处的销售伪劣种子案件是突出的一例。
上述种种表现,形式不一,说到底都是颠倒了自己与农民的位置,颠倒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反映了对农民的根本态度问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大约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曾一度忽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经济建设中存在着轻视农村、轻视农业、牺牲农村以发展城市的倾向;在农村,农民没有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转而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农业忽视不得,农民得罪不得。农村富不了,国家就富不了;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国家的日子就不好过。因为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十亿人口中农民占了八亿!
近几年,农村经济在改革的推动下有了迅速的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农村起点低、底子薄,至今还是落后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小康”和四个现代化就实现不了。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四化建设的大计,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农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要经常认真地查一查:自己与农民的位置是否摆对了?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是否真正树立起来了?为农民办了多少实事?有没有吃农、坑农的坏事?如果有,严肃处理了没有?还要经常了解农民的情绪和要求。思想明确,感情上与农民近了,行动上才能跟上,该办的事才会自觉地去办,处理起坑农的坏事来也不会拖沓、手软。
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民有苦无处诉,憋了许多气。各级领导应当多往下走走,采取多种形式,经常直接与农民兄弟对对话,听听他们的呼声,该检讨的检讨,该解释的解释,该为他们呼吁的呼吁,该解决问题的切切实实地帮助解决。这样,党、政府以及各有关方面与农民的联系渠道就通畅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就会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