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阅读
  • 0回复

一场戏剧性的球赛——观中美女篮之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一场戏剧性的球赛
——观中美女篮之战
中美女篮之战刚一结束,场上就出现了罕见的戏剧性镜头。双方队员各自抱成一团,都在庆贺自己的胜利。
美国队胜了。她们在上半时落后十六分的不利局面下,以充沛的体力(队员均为黑人选手)和正确的战术,力挽狂澜,扳回颓势,最后,反而以一分的优势结束战斗。曾在一九八五年率队去过中国的林达教练,兴奋地逐个亲吻自己的队员,夸奖她们在后二十分钟打出了“美国精神”。应该说,在下半场,这支集中训练了三个月、其中大部分人将参加明年奥运会的球队,的确打得出色,体现了美国女篮男子化的技战术风格。据统计,下半时,她们拦截得球十五次,抢到篮板球二十六个,实施内线强攻三十次,均大大高于中国队。无怪乎,比赛后半段,满场都闪动着她们的身影,惹得观众发出雷鸣海啸般的助威声。中国队也的确胜了。上半时,她们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进攻时内外线全面开花,连身高两米零五的郑海霞也多次快攻得手;防守时篮下森严壁垒,令对手针插不进,徒唤奈何。其间,教练撤下主力阵容,换上三名新手同样能不断扩大战果。
但也无庸讳言,这种胜利场面,只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下半场,中国女篮的表现不如人意。中间休息时,两位教练曾再三告诫队员,要准备对方打紧逼或扩大半场防守,并交待了应变措施。可是,教练的部署却未能被贯彻。这说明,中国队目前的打法,还过于单调,不能适应高度对抗性的比赛。特别是几名挑大梁的老队员,需要突破已有的配合模式,演练出新的战术变化,以免被对手洞悉自己习惯的传切路线,而完全受制于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远非一日之功,有待艰苦的努力,但从今晚的比赛看,舍此,便不能保持中国女篮在世界诸强之列的位置,更不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缪鲁 (萨格勒布七月十四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