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同学们变得懂事了勤快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同学们变得懂事了勤快了
本报讯 北京市161中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这所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共有27个班、1150名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们将较多的精力放在校内的教学上。去年底在少数高校发生的学潮引起他们的重视,感到中学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针对不少学生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实际接触少等情况,学校决定让大家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初中生主要以家务和公益劳动为主,锻炼劳动能力。学校在初一年级中设立了《劳动手册》,让学生家长每月填一份。内容有:学生每日起床后是否自己叠被,晚饭后是否主动洗碗擦桌,每月学会做哪种饭、菜等,并将这些成绩以10%至20%的比例计入期末政治课的成绩。这一做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家长来校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勤快了,又是叠被,又是洗碗。初二年级一班全体同学每周二下午都要去景山公园花房劳动,每人都写了《劳动日志》,由花房师傅写评语。张询同学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这些劳动,增强了劳动意识。”现在,这个班几乎没有人不帮父母干活。班里大扫除,大家都争着干,再也没有人随便丢弃饭菜了。
勤于观察和思考是高中学生的一个特点。高一(4)班班主任刘雪茜利用一个星期天,把全班40名同学带到房山区十渡乡进行社会调查。在一个名叫新村的小山村,看到38户人家的人均收入不高,买油、盐还得到20里外的地方去;农家孩子上学,得跑到60里外的乡办中学;全村目前连一个高中生也没有。这对全班同学触动很大。大家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科普杂志、连环画、玩具等,送给村里的孩子们。刘东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想:“面对新村,我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感情。必须把自我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投入到改变穷乡僻壤面貌的事业中。”陈燕同学表示将来一定报考师范院校,去山区任教。调查回来后,刘老师又及时组织了调查论文报告会,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越变越好。
今年以来,这个学校共有870人次参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领导准备扩大校外的实践联系点,把这项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然而,副校长宋风楼焦虑地谈到: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单位不愿接待。 (蒋建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