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关于城市化道路问题的几种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6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城市化道路问题的几种意见
今年4月到6月,《南方日报》理论版连续发表文章,讨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讨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发展大城市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农村就地消化,从而限制发展大城市甚至中等城市也限制发展,这种做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适应。
从经济效益来看,城市是一个以获取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技术的空间地域系统,所以,一般来说,小城市经济效益不如大城市。工厂依城建,这是一般的常识。以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使大量的小工厂散布在各个角落,每个厂都要发展,又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以比较便宜的成本为其融通资金,供给人才,交流信息,提供配套,进行协作,只能在闭塞的角落求生存,可能还未进入现代工业行列就衰落了。更为严重的是,分散的乡镇企业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虽然国家再三强调要控制减少耕地的速度,仍然控制不住。如果发展大城市,一座5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地约4万亩,1979年以来离开土地的5500万农民加上家属,大约有200座这样的城市也就够了。在人口密集的国度里,有先例证明,城市化、工业化不一定要以牺牲大片耕地资源为代价。
发展小城镇 有的同志认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国力尚比较薄弱,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万亿元,人均产值不足400美元,国家每年能动用的基建投资额不够1000亿元。如果让2亿农民进城,要新建40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或10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地6亿亩,投资1.2万亿元,这是既不可行也不可能做到的事。小城镇不仅面宽量大,容纳量大,而且劳动就业费用低(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平均费用6000~8000元,小城镇则不足2000元)。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可以减少国家绝大部分投资。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农村人口大量直接拥入大城市的“一次性转移”的道路。中国的城市化决不是大城市化,更不是人口高度集中,而是控制大城市规模,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实行多层次、分段式的“城市化”。农村人口经过“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这样一个“复式转移”,是中国乡村城市化所应经历的过程。
发展区域城镇体系 有的文章作者指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比例协调分布有序的城镇体系,也就是说,以区域为规划单位,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这就要求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明确,要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高耗低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生产专业化,相互协作配套,力求原料、产品流程的合理。凡是中心城市明确、商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同一地貌区域,都可建立这样的城镇体系,即形成中心墟镇——乡镇——区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特大城市为等级序列的宝塔形城镇体系。区域城镇体系是现代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物。因此,区域内各城市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又协作配套,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是建成区域城镇体系的关键。然而,行政区域的分割肢解了城镇体系的内在凝聚力,所以,选择区域城镇体系作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是以改革现行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为前提的。
发展网络化城市 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农村多数人口逐步流向城市是必要的。要使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又避免城市病,就必须采取网络化的城市规划方法。网络化城市是由线形(或称带形)城市发展起来的。几年前,日本、美国的著名设计师首倡带形城市理论,就是利用高速交通线把两个以上城市串联,中间沿路发展中小城市,宛如一串糖葫芦。这种网络化城市的好处是:使沿线农民就近向中小城市集中,而避免大中城市盲目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比卫星城容易搞;城市串之间绿地多,可以避免污染。根据我国情况,下一世纪可以把许多带形城市连接起来,成为遍布全国的城市网络,这种网络化城市可能是下一世纪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
(陈镇宏 刘玉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