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天造长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8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天造长廊
贾梦雷
我想寻找一个较准确的词形容三峡。脑中跳出这四个字:天造长廊。
一条一百九十二公里长的无比奇特的长廊。
奇在如此大的山,夹着如此大的水。这长廊从入口到出口,挂着一幅长卷,题名就叫“山水之恋”。水恋山,山恋水,一直恋了四千万年,到如今仍然情怀激荡。
据神话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神女瑶姬帮助了他,令大山闪开一条道,成为西部水的走廊。地质学家们说,这是地球三次造山运动形成的,巫山的褶皱和高山上的卵石、化石,都证明这里原是海,继而变成湖,再隆起为山。众水寻此唯一巷道,夺路东征,经数千万年冲击,终成峡江。
我倒宁可相信冥冥天地之间,确曾有过一位最伟大的造物者,出于天才的艺术匠心,以大手笔设计建造出了这样一条世上独一无二的长廊。
这长廊挺神秘,至今还有许多解不开的谜。
那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棺,是怎么安放上去的?为什么要把死者悬在石崖上?是不是便于升天?那绝壁上古栈道的石眼,离江面几十米高,离峰顶更有几百米甚至千余米,到底是怎样开凿出来的?
你可以想象,是一群有翅膀的精灵,飞到绝壁上,用神锤鬼錾凿成的。在石眼里楔入横木,横木间搭上木板,连接起来,便是一条栈道了。
这当然是古人在没路的地方开出了高挂在江上的路。
我抬头看石眼,眼前彷佛出现了一条古栈道,栈道上游动着一串人影,背着纤绳,将身子弯成弓形,奋力向前,峡谷里回荡着动人肺腑的纤夫的号子。这时我忽而领悟,我们不都是纤夫吗?拉着沉重的人生之舟,过险滩,闯漩涡,同惊涛骇浪搏斗,一步千斤重,行行复行行。反正,生来就是要往前奔的。
这是一条艺术的长廊。有数不清的天然的国画、油画和雕塑,而最精采的要数神女峰了。她披着云雾的轻纱,忽隐忽现,万万岁依然身材婀娜,看尽了人间春秋。
这是一条诗的长廊。我们的诗祖、诗仙、诗圣、诗星,都为三峡写下大量佳作,三峡给他们以灵感,他们还给三峡以诗的光环、诗的境界。古今诗人使这条长廊弥漫了文化气氛。
我忽然产生一个莫明其妙的念头:如果来一次“三峡古今诗歌大奖赛”,得头奖的肯定是李白那首《早发白帝城》。此后一千一百多年间,不知出了多少三峡诗,但谁也赶不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仅仅十四个字所达到的诗艺高度了。
如今猿声早已听不见,代之以呜呜叫的是汽笛声。白帝庙里,三峡石被做成工艺品出售;纤夫的号子已随着江涛远去,代之以收录机和现代乐曲、高级旅游船上的迪斯科。三峡水位提高,险滩炸掉了,站在大轮船的观景台上,再也感受不到白居易和苏轼所曾体验过的“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的情景了,而且有朝一日还可能真的“高峡出平湖”。这些都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改变这条长廊的面貌。从这一点说,我们的确可以夸耀于前人,而并不留恋那富有诗意却经常沉船的年代。
然而,文学如何呢?诗如何呢?能举出几首现代诗,象李白、杜甫、苏轼的诗那样,为那么多人所传诵、所赞赏?难道现代诗人的头脑反而比一千多年前的李白退化了吗?为什么他们经历史长河千年的冲击,仍象巫山十二峰那样巍然屹立,而有的人却仅象小鱼一样,吐几个泡就消失了呢?这种历史现象究竟该怎样理解?
江流万转,思绪如潮。我似乎看见李白、杜甫的诗魂,仍在这长廊里舞剑高歌、放声吟诵,峡谷里传出悠长的回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