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沧桑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9
第2版(经济)
专栏:

沧桑巨变
本报记者 赵相如
“在这个改革的年头,谁慢了一步就得落后。你隔半载一年到农村来,感觉会大不一样。”一个乡长对我说了这番话。农村巨变详情如何,记者最近到南昌市郊区作了一番调查。
“往下推”与“往上推”
出城过赣江,去十公里外的扬子洲乡,走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大路。记得前几年记者出城,那路坑坑洼洼,颠得人浑身骨头疼,还吃了一路灰尘!郊区区长熊九伶说:“农民有了钱,除了盖房就是修路。以前汽车运鸡蛋进城,一箱要震烂半箱,如今再不是那样了。”
“这样的水泥路修了多少?”记者问。
“连接4个乡,30多公里,花了350万元。城建部门拿了几十万,其余全是农民自己集资”。熊区长回答。南昌市郊区共有29万人,去年的财政收入比1980年翻了近三番。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元,增长了两倍。
曾几何时,这儿的农民想买双胶靴都没钱。如今全区农民银行存款达到6700万元。农民盖的二层、三层的小楼就有5600多幢。不少农民家里,楼下放着黑白电视机,楼上摆着彩色电视机。
短短六年,郊区农村面貌变化这么大,令人吃惊。这归功于农村改革,改革的核心就在搞活还是堵塞上。湖坊乡党委书记陈文运说:“以前农民收了菜,装上小板车要推进城,咱们当党委书记的拦在桥头把板车往下推,不准菜农进城搞‘自发的资本主义’;农村经济一改革,农民装菜推车过桥,咱们当党委书记的上去帮着推。过去往下推,现在往上推。党中央的政策好,咱们的思想也大变了。”
搞了农村经济改革,一些束缚农民的条条框框破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就连种花的农民,也用这门手艺创造着财富。蛟桥乡四个村有100多养花专业户,茉莉、月季、含笑、瑞香……样样有。城里哪个单位搞绿化,这里就有农民去承包。包种、包活、包绿、包美化。1980年顺外村办了个饭店,居然受到警告和市里某部门的通报批评。今年熊坊村投资450万元办了个花园宾馆,市委书记、市长都去祝贺,可见世风确实在“往上推”。
饱暖思愉悦
南昌郊区农民富裕起来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享受,而有新的追求。
湖坊村六年前总收入才30万元,去年达到46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魏牛庚有远见,他一连派了10个人出去学企业管理、学财会,村里拿学费,以便管好村里十几家企业。为了让村里孩子都能上学,他们拆了旧祠堂,盖了幢三层教学大楼。去年教师节还花钱帮老师盖厨房、宿舍。一共7名民办教师,每人每年收入2000来元,比大学副教授的收入还多。
青云谱乡翻盖了所有学校的危房。每个小学教师都分到了住房,所有小学学生免费入学,费用由各村负担。乡长李培基说:“农民富了之后,对于办学花点钱,为教师住房花点钱,是花在了点子上。”顺外村去年总收入近5000万元,人均收入1734元。去年他们办成几件大事:一是所有幼儿免费入托;二是实行奖学金制度;三是农民退休,领取30—75元不等的退休金;四是农民看病、买药给予报销;五是投资40万元建起一座教学大楼,办村民业余夜校;六是建起娱乐室、阅览室;七是建了苏州园林式的农民乐园;八是全村建房统一规划,建起新村。村党总支书记、全国农业劳模曾荣苟对记者说:“我们正在摸索,怎么使全村在最近一两年里搞到一亿元总收入。把村里的事办得更好。”
富裕了的农民,在吃饱穿暖后,希望下一代有科技文化,他们要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色彩、更为丰富、更为愉悦健康。沧桑巨变,不止是在看得见的物质生活上,也在农民的精神生活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