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学习马寅初先生的治学精神——《马寅初传》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9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学习马寅初先生的治学精神
——《马寅初传》读后
左景元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朱正直等人所著《马寅初传》一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了马寅初曲折坎坷的一生。对马老在旧中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民主而勇敢战斗的精神,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品德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都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叙述。本文着重谈谈马老的治学精神给我的启迪和教育。
马老的治学精神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马老研究问题从不崇尚空谈,不搞本本主义,而是密切结合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他早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演讲中,常常用大量具体材料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以及军阀买办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分析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入观察和研究了由于国民党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情况,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货币制度的更替和货币学说的发展,参照外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何整顿中国通货的意见,并于1944年出版了《通货新论》一书。这是当时国内一部内容相当完备的比较货币学论著,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解放后,在私营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马寅初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写了《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论述了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党的一贯政策,较早地提出了逐行逐业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文中还对这一改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旧中国,马寅初曾先后担任过国民党立法院的财政、经济两委员会的委员长,在国民党当局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的制订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马寅初基本上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希望中国通过发展实业达到民富国强,这自然和国民党政府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相矛盾,因而经常在理论和政策方面和他们发生激烈冲突。马寅初和财政经济委员会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僚不同,他决不唯国民党统治者之命是从,对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政策,不同意就公开反对,绝不含糊。如,每当财政部提出增税、发行公债等增加人民负担的法案及修订关税、有损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法案,马寅初都坚决反对,甚至常常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当面辩论。
解放以后,马寅初非常关心我国的人口问题。他对我国人口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作了具体分析,率先提出我国应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著名的《新人口论》就是他在这方面的重要学术成果。可是在50年代末,马寅初和他的人口理论却遭到不公正的对待。特别是康生1958年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话中,当众诬蔑马寅初的理论是马尔萨斯理论。面对“理论权威”康生的高压,马老仍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即使在逆境中,他也不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
另一方面,马寅初虽然是一位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的学者,却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决不坚持错误。例如,他早年留学国外,长期接受资产阶级教育和从事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回国后他以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中国之患不在资本主义,而患在资本不足”,提出“资本神圣”的口号,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有过不少非议,对共产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行表示过怀疑和否定。对此马老自己从不讳言。1939年在重庆,周恩来、王若飞同志会见了马寅初,他们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向他畅谈了抗战的形势和中国人民应走的道路。这次会见对马寅初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促使他总结过去企图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教训,开始清算自己过去学术上的一些错误观点。他在《战时经济论文集》的自序中说:
“回忆二十年前鄙人所作的各篇论文与所讲的各项问题专注重于介绍西洋学说,以今日之眼光视之,可谓幼稚极矣。”他还说过:“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我也作过文章批评过马克思。但自那以后我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我自己的阶级,否定了过去的我……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马老的思想和立场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转变,由批评马克思主义到接受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由对共产主义的怀疑、否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正直的老知识分子的可贵品德。
三、知难而进,不走“捷径”。马寅初治学刻苦认真、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很突出的。早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纽约市财政》。该文主要论述纽约财政的优劣利弊,纽约财政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监督检查方法、征率范围、确定税率的原则等。据马老同时代人讲,当时在美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有个比较容易的途径,就是选写有关中国问题的题目,因为当时美国导师一般对中国实际了解较少,论文比较容易通过。而论述纽约市财政,必须做实际调查,这对一个中国留学生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马寅初不走“捷径”,偏偏选择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题目,踏踏实实地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篇论文后来被该校选为大学一年级教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