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嫱”是王昭君之名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19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嫱”是王昭君之名吗?
王瑞来
王昭君名嫱,千百年来人们似无异议。具有权威性的新版《辞海》在“王昭君”条赫然写着:“名嫱,字昭君。”同样,新版《辞源》也在“王嫱”条明确记载:“汉元帝宫人王昭君名。”然而,昭君名嫱,实有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宋代人吴曾。他在《能改斋漫录》卷五“嫱者禁中妇官”条指出:“应劭注元帝诏曰:‘王樯,王氏女,字昭君。’予以为非是。盖昭君不名樯,嫱乃禁中妇官耳。”
今考《汉书·外戚传》,在汉代,宫女是有着严格的等级的。如最高的叫昭仪,次之叫倢伃,再次一级的叫?娥。在昭君出塞的汉元帝时,汉宫内女官分为十四等,但其中并没有“嫱”这一名称。因此,“嫱”作为宫女的一种称谓,不一定如吴曾所说就是指女官,同“姬”一样,可能仅是一种泛称,而且地位较低。汉代习惯上称宫女入宫后的官名,不再称其本名。所以,一般嫔妃及宫女的本名多不可考。如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汉武帝的宠妃赵倢伃,汉元帝的宠妃傅昭仪,汉平帝的母亲卫姬等,皆仅存其姓而不知其名。上述这些地位较高的女官尚且不知其名,何况一直待在后宫、未得天子宠幸的一般宫女王昭君呢?
对于“嫱”不是昭君之名,这里还可作些补充。经统计,《汉书》中提到昭君共九处。其中两处称“王嫱”,这同《汉书》中称薄姬、丁姬、卫姬一样,并不是名。值得注意的是,其余七处称王昭君,都是在昭君入匈奴之后。因为入匈奴后的昭君,已不是汉朝宫内的宫女了,再以汉宫中的称谓叫“嫱”,显然是不妥的。所以,班固皆改称“昭君”。这也反映了班固作为一个史学家的谨严。反过来,如果王嫱为昭君之名,即使入匈奴后,也同称昭君一样,何妨再称?从班固的笔法上,也可见“嫱”不一定是昭君之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