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探索当代青年心灵的奥秘——简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探索当代青年心灵的奥秘
  ——简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於可训
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创作始于80年代初,她的处女作《“大篷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小说写了一群颇有点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哥儿们”,但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蓬勃向上的火。终于在一个姑娘的美丽的心灵的感召下,这团火熊熊地燃烧起来了。他们各自都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这篇小说不仅以它的真挚和热情,赢得了青年读者的理解,而且,它的构思的独特,语言的泼辣奇俏,也深为人们所喜爱。在这以后,她又连续写下了几个立意近似的短篇,如《啊,朋友》,如《班头儿》,与上述作品相映照,把她的笔触,深深地插进了当代青年心灵。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她的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即探索当代青年的心灵的奥秘和人生历程。在方方的作品中,所有那些有别于世俗偏见的描写,都是基于她对自己笔下的主人翁的深切的理解所产生的那一颗真诚的爱心。
如果说,在上述作品中,作者是“谋求一种理解,是向世人宣布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并不坏,是让人们来关心和爱他们”(《更新自己,寻找自己》),那么,在另一批作品中,作者则明白地表示出,对人的理解的困惑和艰难。例如她笔下的司机秦大宝(《司机秦大宝》),因为打了同事的“小报告”,而遭到同事们的唾弃,但那位被他“报告”上去的女工凤凤,却理解他迫切要求进步的心情,也原谅了他的过失,最后竟双双结为伉俪。又如她笔下的那位“同猪一块儿出世”的滚儿(《滚儿》),在常人看来,可谓既蠢笨又粗俗,但在生活中,她却以她的本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给人们带来欢笑和乐趣;她自己也活得十分自由和实在。这一切,在作者眼里,似乎都是一个谜,都那样难以令人理解。但这恰恰又是生活的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人的心灵构造的复杂的关键和奥秘。方方在探索这一条神秘的心灵的通道,我以为同样也是“谋求一种理解”,只不过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热情的关注,而是要把这种关注的热情,引向已经敞开着的或尚未完全敞开的心灵深处,以便从中把握那些由复杂的现实关系所决定的同样复杂而深邃的人性内容。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驱使,在更多的作品中,方方则把她的关注的目光投向对当代青年的心灵奥秘的深刻思索和探讨。尤其是她的两个颇带连续性的中篇《夏天过去了》和《十八岁进行曲》,更在这种思索之中,融进了较为深广的历史内容,因而,也显得更为凝重和深沉。这两篇作品所写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处在成熟期的少男少女,但是,他们所经历的,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生的“夏天”。前一个“夏天”(《夏天过去了》),从10岁到20岁,作品记下了整整一代人在那个滚烫的夏天所留下的一段奇特的人生脚印。但是,这些个“青嫩的娇弱的”心灵在经历过炎夏的酷暑热风之后,又毕竟在走向成熟。“虽然,绿色在消褪,可明年夏天到来时,该葱茏的还是会再葱茏的”,这正是这些个成熟的心灵对于历史的辩证运动的一个理性的感悟和自省。相比之下,后一个“夏天”(《十八岁进行曲》)虽然也充满了不安和躁动,但这却是在惊蛰之后,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萌芽和发动。整个作品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成熟期的少男少女争取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复杂心态,它的执著和热烈,决断和庄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异于一首人生独立的宣言诗。
方方作品的艺术传达,至少有两副风格迥异的笔墨。她早先的一些作品,较善于刻画人物,尤其是当代青年中某一个类型的群体形象。例如她笔下的那些“哥儿们”,就一个个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并因此而使她的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稍后,她则把这副善写人物的笔墨集中于解析个别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例如弄“巧”成拙的秦大宝,无忧无虑的滚儿,以及那位随意编排忆“苦”报告、玩世不恭的迟二狗(《潇洒的迟二狗》)等等,较之她笔下的那些群像,这些单个人物往往具有更为复杂的心理内容,更接近于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因而也基本上脱去了在雕塑群像时尚存的某些“类型化”倾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