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从蛇到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从蛇到龙
  陈建宪
中国人向来对蛇很崇拜。古代神话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再到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不是“龙首蛇身”便是“人首蛇身”。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是一种以蛇为主体的图腾形象。
然而,中国人并不喜欢蛇。民间俗语中凡涉及到蛇,象毒如蛇蝎、人心不足蛇吞象、青竹蛇儿口等等,几乎都不是褒义。但何以又对它如此崇拜呢?说起来,这种矛盾心理还要追溯到原始人对蛇的恐惧。原始人白天觅食于山林草泽之中,夜晚穴居山洞或栖身树上,蛇可以说是他们最危险的敌人。几乎人能去的地方都有蛇的踪迹,而只要遭毒蛇轻轻一咬,往往会致人死命。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但在那时的人们眼中,似乎都是一样的。蛇字在古代写作“它”,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说:“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就象我们现在见面问候“您好吗”一样,古人见面就问候“无蛇吧”,可见那时惧蛇之甚。这种惧蛇心理在今天还每每可以看到一些遗迹。江南许多地方禁止直呼蛇名,要称之为“卷龙”、“天龙”、“象龙”、“大仙”等。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见人们对蛇恨之切,惧之深。
在原始人眼中,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神秘力量。几乎所有蛇出没地区的古老民族,都一无例外地盛行过对蛇的崇拜。当然,由于各民族从童年时代起便开始形成发展的不同民族性格,各民族对蛇的崇拜也带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
印度人对蛇表现出亲近的态度,他们所崇拜的似乎是善蛇。印度三大主神的造像都与蛇有关。毁灭之神湿婆手持三股叉和神螺,肩上、头上各有一条鼓腮吐吞的眼镜蛇。保护之神毗湿奴躺在一个由巨大的眼镜蛇盘成的圣床上,在海中漂浮。他肚脐上生出一座莲台,四面四臂的创造之神梵天,安然坐在莲台之上。印度许多神庙中至今供奉蛇像,有的地方甚至向活蛇顶礼膜拜。距孟买以南250公里的希拉尔村,每年8月举行盛大的蛇节。村民们有的脖子上缠着蛇,有的亲吻着蛇,年轻人与巨大的蛇环照相,妇女们手托盛有奶和米粒的托盘,以鲜花拂着蛇头,祈求早日得子。
希腊神话中的蛇,则是一种邪恶力量的化身。复仇女神手里拿着蛇,妒嫉女神嘴里吃着蛇。女妖美杜萨的头发是一堆缠绕的毒蛇,看见这颗丑陋的头的人立刻会变为石头。半人半蛇的女怪厄喀德那,生下了许多害人的怪物,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即是其一。蛇女拉弥亚,则是一个专门残害儿童的妖怪。蛇还常被用来表示不祥之兆,祭司拉奥孔识破希腊木马的诡计,就被神派遣的两条巨蛇勒死。而妒嫉的天后赫拉派蛇去咬还在摇篮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却被这个英雄将蛇扼死。
如果说在蛇这个强大而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印度人是表示亲近,希腊人是奋起抗争的话,中国人则取另一种态度——敬而远之。中国人对于蛇,一方面是奉为尊神始祖,一方面又有种种制蛇巫术。最普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念咒符驱蛇;一是所谓归山之法,将蛇全部招来,聚而歼之。
蛇崇拜在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将其由一种自然崇拜上升为社会崇拜,形成了中华民族之魂——龙。据古书上说,蛇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再过五百年长角,过一千年就长出翅膀,成为神龙。龙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以蛇为主干的不同图腾综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大蛇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虚构成了既能在地面疾行,又能入水上天的神力无边的强大的动物。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龙”为统治的象征,皇帝是“龙种”,穿着“龙袍”,坐在“龙位”,住在“龙庭”。“龙颜”一喜,奴才邀功;“龙颜”一怒,杀人如草。而今作为封建统治者守护神的龙早已不知去向,在民间,从远古以来就一脉相承下来的舞龙灯、赛龙舟等民间游艺风俗,则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台湾海峡两岸都唱着“龙的传人”的歌,海外侨胞们也念念不忘自己是龙的子孙。“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恩格斯语)。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改造,那匍伏草泽泥泞中的蛇,终于成为中华民族巨大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旗帜——一条昂首奋飞的巨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