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千秋定国赖戎衣——访聂荣臻元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千秋定国赖戎衣
——访聂荣臻元帅
《解放军报》记者 纪学 新华社记者 郭殿成
“八一”前夕,我们来到敬爱的聂荣臻元帅家里访问,聂帅亲切和蔼地接待了我们。围在老帅身边,倾听他的高论,我们心头充满欢乐和激情。
聂帅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是唯一健在的参加组织指挥南昌起义的高级将领。谈起60年前的往事,他思路敏捷,热情洋溢地说,南昌起义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南昌起义前夕,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险恶的形势,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各地军阀相继屠杀共产党人,汪精卫倒向蒋介石,积极阴谋反共,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派进行新的勾结,各种反革命势力正在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进行最残酷的进攻。当时的情况充分表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对外受帝国主义的操纵,没有民族独立,对内受反动势力的压迫,没有民主权利,处于这样的重重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只有坚决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牢牢掌握枪杆子,才能捍卫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革命继续前进。在反动派的屠刀面前,中国革命的工农群众就已经起来,普遍地要求掌握武装。他们跑到各地工会和农会去要枪要手榴弹,自动地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他们从实践中已经懂得:在那样残暴的敌人面前,离开了武装,就不可能有人民的民主权利;自己如果没有武装,就没有一切。
聂帅接着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是武装反抗还是妥协退让,党内争论得很激烈。陈独秀是坚决反对进行武装斗争的。他把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变成套在无产阶级脖子上的枷锁,根本不敢胜利,也不懂得怎样去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革命的胜利。面对这种严重形势,我们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并且决定举行南昌起义。
讲到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聂帅无限怀念已故的战友——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他深情地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于武汉开会,作出了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并派周恩来前往南昌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那天晚上,恩来同志开完会回到军委,向在军委工作的同志进行了传达。他传达完后,就指定贺昌、颜昌颐同志和我组成前敌军委,我为书记。任务是先到九江去,通知我们的同志,叫他们了解中央的意图,做好起义的准备。
讲起老战友,聂帅有说不尽的话,却不谈个人在组织发动南昌起义中的功绩。但我们从有关史料中得知,年仅28岁的聂荣臻,当时工作得十分出色,接受命令后,他冒着酷暑和白色恐怖赶赴九江。7月20日左右,在部分中央委员参加的碰头会上,他顶住了一些同志主张立即动手的急躁情绪,说服了大家,仍按照周恩来的交待行事,等待中央最后决策。他先是通知了叶挺、贺龙同志把部队首先集中到南昌,然后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去传达中央的决定,讲述当前形势,要求连以上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准备。在这期间,他还把中央的决定告诉了正在九江休养的刘少奇同志。随后,他又根据恩来同志的指示,到马回岭去组织二十五师起义。在三天的时间里,他逐步扩大中央关于起义决定的传达范围,日夜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拟定起义的各项具体计划……多么紧张的奔波、操劳!由于他赴汤蹈火、殚精竭虑,准备工作进行得周密、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南昌起义是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进行的。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城内响起了起义的枪炮声。由于我军布置周密,对敌军进行突然的打击,仅仅5小时就全部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的那天,聂荣臻同志不在南昌城里,而是在马回岭地区组织二十五师的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和七十四团的一个侦察连准备起义的工作。8月1日下午,他看到周恩来同志按约定信号从南昌发来的一列火车,就知道我们已经行动了,便带领部队急速向南昌开进。对于当时的情景,聂帅至今记得十分清楚。他说,我是8月2日黎明到达南昌的,进城时买了个大西瓜,一下子吃了一多半。那时年轻力壮,干劲大,不管路途多劳累,天气多炎热,一挺就过去了。在南昌城里,我找到恩来的住地,将情况向他作了汇报。恩来同志说:“行动很成功!我原来没想到这样顺利,把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接着,他把南昌起义胜利的情形告诉了我,南昌起义我军消灭敌军四五千人,缴获各种枪支5000多支,子弹70多万发,还有另外一些武器装备和物资。
  讲到胜利,聂帅脸上浮现出笑容,似乎有一股激情在他心中荡漾。这使我们想起1978年他挥毫写下的《八一兴怀》:“江汉惊涛咒右机,南昌斩拔蒋家旗。五十一年怀旧事,千秋定国赖戎衣……”
停了一会,聂帅又向我们讲述了起义后的一些情况。他说,8月3日,我军开始南下。劳师远征,兵家之忌,又值暑天,骄阳似火。部队马不停蹄地在烈日下前进,疲惫疫病,造成严重减员。起义军在汤坑、流沙受了挫折。撤下来的部队与革命委员会的人混在一起,各单位插得稀烂,一个成建制部队也找不到,想调挺机枪也没有办法,真是一片混乱。当时恩来同志正发高烧,连稀粥也吃不进了,有时神志不清,还喊冲啊!冲啊!就在部队这样混乱的时候,我和叶挺始终跟着恩来同志,最后只剩下我们几个人,总共只有一支小手枪。在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杨石魂同志协助下,我们四人——恩来、叶挺、我和杨石魂,再加上船工,一叶扁舟在海上颠簸搏斗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起义军受挫折之后,十一军的两个师由于党的工作基础强,并没有溃散。二十四师余部在董朗同志率领下,到了海丰,和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开辟和坚持了海陆丰根据地。二十五师在遭敌人的追击时,因指挥不当,损失很大,最后还剩1500多人,又由于一些师、团干部先后离队,有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也自动离队。面对这种困难和混乱的局面,朱德同志非常坚定,他把部队改编为四个支队,并对大家说:“如你们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出,只有十支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后来,这支部队在朱德、陈毅同志率领下,艰苦转战,到达湘南,发动了湘南起义,最后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
稍停顿了一会,聂帅语调深沉地说,由于我们党还年轻,我们这些人也年轻,缺乏斗争经验,特别是武装斗争的经验,因而南昌起义最后遭受失败。但总的来说,南昌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标志着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从这时起,诞生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我们的很多干部也从南昌起义的实践中获得了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及其有益的教训。
聂帅还深有感触地说,从南昌起义起,中国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一打就是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战争8年,到1949年打垮了蒋家王朝,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我参加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全过程,仅在河北就战斗了11年。我们的革命胜利确是来之不易,要教育我们的后代懂得它,珍惜它。直到现在,我每当想起战争年代的过去,想起牺牲的同志们,心中总是无限怅然!尤其是想到当年领导南昌起义的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伯承等同志,都先后去世了,更是感慨万分。可叹啊!一代英豪,人民永远怀念着他们!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忆往昔,谈鏖战,聂帅兴致很高。他说,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关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今天,也还是这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努力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聂帅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近几年,聂帅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为军队建设倾注着暮年的心血。军队的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他的许多建议被军委采纳;国防科技、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制生产,他十分关心;连边防战士的生活疾苦,他都时刻系挂在心上。
听了这些介绍,更激起了我们对老帅的崇敬。临别时,聂荣臻元帅招手示意,要我们转达他对革命烈士亲属的慰问,对全军广大指战员的节日祝贺。(附图片)
  聂荣臻元帅近影。
新华社记者 吴森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