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江跃起一条“龙”——扬子乙烯工程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江跃起一条“龙”
  ——扬子乙烯工程建设纪事
  新华社记者 张行端 本报记者 龚永泉
象是从扬子江跃起了一条巨龙,平静的江滩上,突然出现了林立的塔罐和纵横交错的管道。原先八卦洲头的寂寞之夜,现在成了灯火的海洋、光明的世界。
仅仅三年的时间,5万名建设者在南京长江北岸建起了我国又一座规模宏大的30万吨乙烯工程——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它那巨人般巍峨的雄姿,映射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异彩,也凝聚了建设者拚搏奋战的汗水,发扬了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
效率、节奏:现代建设的脉搏
1984年6月,扬子乙烯工程正式开工。当万名设计、施工人员聚集到扬子江边的时候,面对着的只是拍岸的江水,起伏不尽的丘陵。然而,工程指挥部的图表上,却明确标出了第一阶段工程竣工试车的时间:1987年7月。
第一阶段工程要开挖土石3000多万方,安装设备上万台,敷设多种管道总长1400多公里,等于从北京一直铺到上海市。按常规,没有三年半到四年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可是,国内化纤工业是多么需要原料啊!工程指挥者主动给自己压上了沉重的担子——用三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工程。
指挥部的电子计算机荧光屏上,跳动着一串串数字,一幅幅图表,三年之内,每年工程要达到什么进度,一年中每个季度工程建设的控制点,参加建设的所有施工单位所要达到的控制目标,都在电脑的周密计算下清晰准确地规定下来。而这些分项目标又联结成一个整体计划网络,每个施工单位从网络图中看到了自己在全局中的作用和担负的责任。
乙烯装置是扬子工程的心脏。高大的精馏塔,相当于24层大厦的高度。按传统的施工方法,这么高的巨塔,只能用扒杆(桅杆吊)来吊装,需要三个月时间。精馏塔不能按期矗起,将影响周围一大片设备的安装。时不我待。负责施工的南化建设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胆采用“双机滑行抬吊工艺”,用两台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同时起吊。有人指出,如果两台起重机起吊时不同步,后果不堪设想,还是扒杆稳妥。建设公司的干部在进行了专家论证和4次模拟试验后,坚信科学的力量。1984年11月26日,在千百双眼睛的注视下,精馏塔徐徐升高,准确地落在基座上。只用一个月,巨塔胜利吊装成功。
依靠现代科学和管理,扬子乙烯工程的71个主项工程全部按网络计划图“正点到站”,没有一个拖期。我们的工程指挥艺术,开始超越传统的阶梯,升上现代化的台阶。
改革、开拓:创业图强的法宝
长江之滨,一座座银光闪烁的塔罐在江滩矗立;厂区马路两旁,高高架起的绿色管廊一眼望不到头。乙烯工程指挥部的同志说,管廊和罐区的按期竣工,是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成果。
1985年底,工期日益紧急。但是,连接全厂各车间的工艺外管线和江边的物料储罐,这两项投资分别近亿元的重要项目,因施工队伍不足一直没能动工。按正常进度,两项工程均要耗时一年半到两年,弄不好要拖整个工程的后腿。这时,基本建设系统吹来了改革的春风,工程指挥部决定:两项工程在全国范围招标。消息传开,国内50多家施工企业赶来投标。远在石家庄的全国基建系统先进企业第十二化工建设公司,和其他几家企业,以较短的工期、较低的报价中了标。
招标引来了生力军。工艺管线全长300多公里,几乎可以从南京连接到上海。去年7月,这些来自北方的施工队伍,顶着南京“火炉”的酷暑,焊支柱、架钢管。有的晚上睡不好觉,有的中暑晕倒了,但他们每天早上5时上工地,太阳底下照样干,晚上放下饭碗还要工作到九十点钟。到12月底,他们比合同期限提前两个月完成了任务。
现在,工程指标已在扬子乙烯工地得到广泛推广。10多个单项工程按合同顺利实施,不仅保证了施工进度,工程造价也比预算平均降低了9.3%。过去重点工程“敞开口子花钱”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扭转。
耸立在厂区北部的聚丙烯装置,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化学工业部决定改成套引进为与日本厂商合作建设这套装置。燕山石化设计院与外国专家联合进行基础工程的设计。当时,日本采用先进的“本体法”生产聚丙烯,刚刚实现工业化的最大装置年产量才4万吨。设计人员根据扬子乙烯工程的需要,将它放大到年产7万吨的规模,两条生产线合起来年产14万吨,相当于去年我国聚丙烯的全年总产量,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的。他们还根据我国的国情,设计编制了独特的电脑自动控制软件系统。合作设计为我国技术人员更快地掌握当代先进技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会。全套详细设计图纸,主要由我方100多名技术人员承担。他们奋战一年,晒出的图纸重达5吨以上,保证了聚丙烯装置的按期施工。
聚丙烯装置一共480多台设备,除了引进关键设备外,凡是国内能制造的,都由国内厂家配套。东北、华东、西北的一家家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及时送来了一台台银光锃亮的设备。仅国内配套设备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几千万美元,加快了引进装置国产化的进程。
团结、拚搏:扬子工程的风采
扬子江畔,5万名建设者齐唱一支歌:团结、拚搏,确保3年建成乙烯工程。来自天南海北的一支支施工队伍,象条条小溪,在这里汇成了长江的滔滔巨浪,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声威雄壮的洪流。
在工地上,一项工程由几支队伍协力承担,看不到扯皮、磨擦。建设自备热电站的中建三局一公司和湖北电力公司二处,在同一条沟边施工,当挖沟影响到电机基础施工时,电力二处马上将挖沟工作停下来,给中建二局工人让路。三局一公司的工人也抓紧时间日夜施工,为电力二处争得时间。他们说:“我们不争单打冠军,要当团体冠军!”
在乙烯球罐区,13个大型球罐要现场拼装。这些储存易燃易爆化工产品的容器,对焊接质量要求高,事先要将壳体预热到200℃以上。电焊工脚穿翻毛皮鞋,身穿羊皮防护服,钻进蒸笼似的闷罐内操作。每个球罐要烧掉4吨焊条,工人们为了抢时间,主动减少休息次数,一干就是三四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衫,刺痛了双眼,连汗都顾不上擦一擦。休息时一走出球罐,大家齐刷刷地脸朝下趴在地上,贪婪地吮吸着地面的凉气。但电焊工们依然乐观地说:“乙烯工程中有我淌的一点汗水,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球罐焊接的X光拍片合格率都在90%以上。
为扬子乙烯工程贡献力量的,何止工地的5万名建设者!全国29个省、市、区的近千家企业,为工程建设送来了价值近5亿元的国产设备,到现场进行了上百次的技术服务。江苏省、南京市的领导机关,多次到扬子工地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给工程建设调来了一批批急缺的原材料,帮助公司顺利解决了征地、拆迁、调进技术干部及后勤供应等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