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戈壁神鹰——记驻守新疆的空军某飞行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

  戈壁神鹰
  ——记驻守新疆的空军某飞行学院
新华社记者 孙茂庆 本报记者 罗盘
大漠茫茫。
银白色的战鹰呼啸而起,直入云端。——这里是我国空军一所飞行学院。20年来,他们在新疆培养各族飞行员2000多名,长期保证了飞行安全,创造了空军航空兵师、院一级飞行安全的最好纪录。他们还战胜了缺水、风沙、灼热和严寒,硬是在荒漠中建起了一座方圆数千米的绿洲。
这是一支勇敢者的队伍,戈壁的神鹰。
大漠狂风,吹不散勇士的信念
戈壁滩,大风起兮,沙石飞扬。
59名军人来到戈壁滩。举目四顾,天上无飞鸟,地面无炊烟,他们要在这里建立人民空军的飞行学院,培养适应我国西北环境的飞行员。这是1966年的冬天。
为了使初上飞机的战士及时判断机场,保持准确的位置,原副参谋长杨秉武带领飞行员背上干粮和水壶,扛起工具,在4个空域下面的黑色戈壁上,扒开沙石,苦战8天,镌刻了
“为人民服务”、“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30个汉字,每个字50米见方,构成5组醒目的地面标志。在万米高空的飞行员都能清晰地看到。
第一批创业者,就这样在戈壁滩镌刻了自己的信念!
大漠的风,卷起千堆沙石。有一年4月,一场特大风灾持续了整整12个小时。大风过后,地标淹没了,围墙吹倒了,电线杆折断了,飞机上的防护漆被打光了。营区和机场,一片狼藉。为了保证飞机正常起飞,指战员投入各自的岗位,他们挖出地标,修路架线。在清理飞机中的沙土时,在一架飞机里就排出216公斤沙土,整整两大麻袋!20年,他们每年都要同大风沙搏斗,每年都安全地完成了飞行任务。在戈壁滩飞行了20年的飞行学院院长贾永生说:“20年来,我们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靠的就是建设人民空军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如同刻在戈壁滩的地标,是狂风和沙暴吹不散、打不掉的。”
合力,托起神鹰的翅膀
学院的队伍,不仅包括飞行员,还有教练、地勤人员等。每个岗位上的干部、战士,都为飞行学院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场务连班长胡绍焕,前年2月的一天晚上检查霓虹塔时,发现霓虹灯信号突然停止,他只用了40秒钟,就判明是一根弹簧松动造成的。他想,打电话汇报太耽误时间,要是航线有飞机怎么办?他顺手拣起一根木棒,顶住松动的地方,使信号恢复了正常。小胡就这样拿着木棒,弓腿弯腰,用力顶着。2月的新疆,气温在摄氏零下20多度。他的手冻肿了,腿也冻僵了。在5个多小时里,他睁眼盯着机场,数着一架架飞机通过灯塔安全着陆。
学院里,有一个无人不知的“傻大兵”,他叫钱挺明,参军8年,当了8年“火头军”。他的一只脸盆穿了洞,还要用胶布粘一下接着用。有一天,他的哥哥来到部队,说:“小弟呀,咱家现在办了云母厂,我这一次到外地就催回了27万元货款。你跟我回去吧,就是犯罪把你押送回去也成,别在这里苦干了。”钱挺明一听,哥哥口气也真大!他说:“哥,大伙爱吃我做的菜,舍不得我走。再说,我是共产党员,现在没考虑过离开部队。”兄弟俩在营房里吵了好几天,当哥哥知道弟弟这几年3次荣立三等功、8次受到嘉奖时,也就愉快地回去了。临走的时候,他还说:“人家说我是个聪明人,没想到却有你这么个傻弟弟。我心里很高兴,回去一定要告诉乡亲们,你在部队出息了!”
在这所戈壁航院,这些普通的人、平凡的事,实在举不胜举。正是这些普通人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合力,才托起了神鹰的翅膀。
鹰击长空,凭借的不仅是决心
长期奋斗戈壁滩,谁能没有困难,没有动摇?过去,在这块荒漠上,青年干部找对象难,随军家属就业难,子女入学难,指战员吃菜难。部分同志中出现了不安心的现象。有两个新战士,还曾跑到附近的火车站,准备溜号。
但,每一届院领导,都把为大家排忧解难当成一件大事。他们说,留人,不能只靠命令,也不能光讲大道理,要让大家喜欢这块地方。今年初,新政委彭国祥奉命从哈尔滨调到这里,他一上任,就走访了所有的基层连队,同300多名连以上干部谈心,了解情况,还现场解决了不少问题。
原院领导孙长海,不仅是名机场上的指挥能手,还是位业余“红娘”。一些飞行员身在戈壁,远离人群,对象很难找。老孙便为他们传递绣球。飞行员李培元夫妻,就是他牵的红线。
这些年,学院与当地政府联系,办起了综合加工厂,解决了300多名家属就业问题。又动员飞行员自己动手,建起了子弟学校、幼儿园,孩子们可以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现在的飞行学院,不仅成了绿洲,而且成了方圆几百里内的唯一花园。在这里,游泳池碧波粼粼,白杨树成片成林,芳草地花木喜人。矿区的工人们,星期天带上吉它,乘车60多里来到这里游乐,说是逛“公园”。
戈壁滩,几个女人的故事
飞行学院的男子汉、女人们,都这么说:蓝天上神鹰的翅膀,一边是操舵握杆的男儿,一边是留在地面的妻子。
飞行训练处王清华的妻子曹菊,原来是北京市中南海门诊部的护士,为了使丈夫安心在蓝天飞行,她毅然携带一双儿女,来到戈壁定居。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有一次,丈夫到外地执行飞行任务,儿子又摔成胳膊骨折。曹菊边工作,边照看儿子,一连几个月没好好休息。这件事,她一直没跟丈夫提起过。有了这样的贤内助,王清华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
飞行员袁宗敏的妻子崔振英,家乡在富庶的胶东半岛,十多年前,她毅然来到丈夫身边,鼓励他一心扑在飞行上。
飞行大队长晋长利,家在哈尔滨,岳母、妻子和孩子挤在一间不足12平米的小屋里,岳母又双目失明,孩子患先天性痴呆。妻子多病的身躯,勉力支撑着这个家,还不时写信鼓励丈夫安心飞行……
春节前夕,一些家属来部队探亲,他们看到丈夫住着干打垒的房子,整天风沙刮脸,寒气袭人,不少妻子潸然泪下。离队的时候,她们同丈夫依依惜别,说:“做边疆军人的妻子不容易,你们在边疆更不容易。家里的事,你们就放心吧。”
有了这样一些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人们,才有了这座如钢铁般铸在戈壁的飞行学院。
戈壁的天,晴朗的天。蓝天下,荒漠上,空军飞行员赴向神鹰,登机,起飞,狂飙骤起,呼啸入云。神鹰背上唱大风,祖国哟,我为你护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