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将帅星辰将从这里升起——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

  将帅星辰将从这里升起
  ——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景抒展 罗同松
国防大学坐落在北京西山脚下,与风光秀丽的昆明湖毗邻,京密运河从学校门前蜿蜒流过。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喷泉吐玉。这里没有大型的练兵场,也听不到坦克、装甲车的轰鸣。然而,这里却是锤炼人民军队驾驭未来战争风云人物的熔炉。
在建军60周年前夕,我们访问了国防大学。政委李德生、教育长徐钟祥、政治部主任吕村夫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创建国防大学的情况。
1985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将绣有邓小平同志手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旗,授予国防大学校长张震,宣告国防大学成立。
作为我军干部3级培训体制中最高层次的国防大学,着眼于培养本世纪末、21世纪初我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指挥人才。他们要培养学员成为能够全面领导陆、海、空,军、政、后工作的“通才”,既懂军事又懂政治、外交。为此,国防大学的国防研究系、进修系、基本系、研究生院以及师资培训班都实行陆、海、空,军、政、后干部混合编班,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具有组织指挥诸军、兵种合同作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国防研究系还招收国家机关司、局级和省以上干部入学,共同探讨国防发展战略问题,为军委、总部决策起咨询作用。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国防大学的教学改革可以概括为4个字:高、新、宽、深。
高,指在课程设置上起点高,进行高层次训练。以学习战略、战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执政党的建设为主,以战役为重点。
新,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世界科学技术和军事科学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研究我军掌握新式武器装备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样式。
宽,就是使学员具有陆、海、空,军、政、后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使知识面“经纬交织”。
深,就是研究问题要深一些,在博的前提下求专,博专相间。
张震校长一贯强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坚持就高不就低。学员素质有差别,但不能因此降低教学水平。”
他们开设的50多门课程以及新近编写的200多种教材,充分体现了这所大学纵观历史、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气魄。教材内容有对世界政治经济学思潮主要流派的介绍,有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的介绍;还有国际战略形势、美、苏军事战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与军事、军事运筹学、计算机运用、作战模拟、国防后勤建设和战役后勤学等等。
国防大学把开发学员智力,培养高级干部的谋略、决策组织指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把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精神作为改革教学方法的突破口。他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30多门是供学员选修的;在以自学研究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把讲授时间由原来占整个教学时间的30%压缩到15%左右。在教学准备中,他们请各军、兵种的领导同志给教员介绍军队建设的最新成果。开学后短短1年来,就请中央、国家机关和总部的专家、学者报告49次。
国防大学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被学员称为“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8个阅览室和54个工作室。如果学员想要研究某一课题,只要电话预约,工作人员就会为他提供工作室,准备好所需要的资料。现在,图书馆藏书约130万册。既有古代线装书《读史兵略》、《兵录》,也有80年代外军的最新书刊。刘伯承元帅生前赠送的2700册图书也珍藏在这里。这些图书上,留有刘帅读书时的批注。
电化教学中心的教学楼里,两军的争锋、角逐,全都显示在大型屏幕上。这套能够模拟未来战场情况的电子计算机设备,是专供学员在学习现代战争战役指挥时操作使用的。
国防大学的校长张震将军,曾任副总参谋长和南京军事学院院长,长期主管军队院校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担任国防大学校长后,对建校方针、科研和教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政治委员李德生将军原是沈阳军区司令员,对军队管理有独到之处。他明确提出军队院校要突出军队特点,从严治校与教学研究提倡民主和谐相结合。他认为,院校建设,首先要牢牢把握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革命军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为国献身的精神,要有奋力拚搏、顽强战斗的风格。在教学领域中要形成适应教学科研规律的客观环境。他主张广采博学、兼收并蓄,活跃学术空气。
国防大学拥有几百名教员、专职研究人员构成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战场走进院校,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教学经验,保持了我军的优良传统。他们中,既有战略、战役、战史、军兵种、外军研究、军队指挥和后勤等方面的理论专家,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政工和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专家。他们多有著述,在军内外有较高的声望。这支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国防教育的无私精神。今年2月20日逝世的王三欣同志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他生前是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我军军事思想和战史专家,四届人大代表。他曾两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从事国防教育工作呕心沥血,勤奋钻研,在战史、军事思想和战略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直线加方块,构成了军旅生活的特有旋律。国防大学学员的生活,也毫不例外地在这种高度整齐划一中度过。不管是列队上课,还是公差勤务和内务卫生,这些昨日军、师岗位上的领导,今日全军最高学府里的普通一兵,个个神情专注,奋勇向上。
国防大学的学员,平均年龄45岁,大部分在部队立过功或受到奖励。成都军区46岁的副司令员廖锡龙,就是国防研究系的学员。他结合自己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体会,认真研究思考战略、战役问题,使实战经验理论化,很有成就。
国防大学的学员都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很讲究革命军人的气质,革命军人的风度,革命军人的情操。这使我们联想到1984年国庆节阅兵时,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国防大学前身军事学院的方阵。我们相信,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方阵,将从国防大学走向保卫世界和平的未来战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