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发展中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2
第5版(专刊)
专栏:

  发展中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在自治区的民族大家庭里,鄂温克族自治旗经过各族人民的艰苦创建,走过了29年的历程,各项事业呈现着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的东南部,成立于1958年8月1日。境内草原丰美,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居住着鄂温克、汉、蒙古、达斡尔等18个民族。
自治旗成立初期,有鄂温克族干部92名,1986年发展到了近400名,占全旗干部总数的17%多,占本民族人口的6%;旗委、旗人大常委会、旗政府、旗政协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由鄂温克族干部来担任,鄂温克族聚居的辉河、伊敏等苏木的领导班子中,主要领导也选配了鄂温克族干部。
1986年,全旗大小牲畜发展到了20多万头(只),比1947年的4万头(只)增长5倍多,售奶16000吨,不仅成了全区的肉食产地之一,而且是全区乳品加工的重要奶源基地。去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元。全旗生长的8000公顷芦苇,每年向国家提供10万多吨造纸、建筑、编织等原料;这个旗的红花尔基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樟子松基地,每年可向区内外提供大量的松籽和幼树苗木。解放初期,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民族工业几乎是空白,现在,皮革、毛纺、乳品、造纸、木器、运输、煤炭等国营和集体企业显示出新的活力。
民族区域自治29年来,全旗先后兴办5所中学和48所小学,在校学生达22800多名,鄂温克族不仅有了自己的大学生,而且还培养出了一部分工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人才;全旗10个苏木、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医疗机构在全旗形成网络,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李济祯 何淑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