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马头琴的新旋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马头琴的新旋律
  本报记者 肖荻
从呼和浩特驱车北下,翻大青山,过五川县,眼前展开的是一望无际的萋萋芳草。尽管是7月盛夏,但内蒙古大草原特有的那种浩瀚、苍茫、明丽,却使人感到金风送爽,气候宜人。
路笔直,车如箭。当我们的“巡洋舰”进入乌盟达茂旗希拉穆仁苏木境内,在一家牧户门前停下时,主人立即出来喝退那慓悍的牧犬,笑着请我们进屋上炕,并以奶茶、奶酪、奶皮子、炒糜子热情相待。在这户人家里里外外一转,突出的感觉是古老的牧民生活方式,跟某些“当代新潮流”,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这家的“交通”、“能源”结构,既有闲庭信步的小毛驴,也有风驰电掣的铃木摩托;既有码放成垛的牛粪干坯,也有风能发电机。室内:旧式火炕和新式沙发共存,古老的马头琴和崭新的吉他、彩电交辉,黑乎乎的茶砖和亮晶晶的软饮料都很馋人……
“您家里变化真不小呀!”
“赛亨宝勒杰!”
83岁的老奶奶眼睛发亮,那表情是:好多了,好多了!十年浩劫时这里是重灾区,她的儿子被“扩大化”整死,全家7口人的重担全都压在儿媳伊庆豪日乐身上,最小的孙子才出生40天。那时日子苦哇!可现在家里已有了300多只羊、16头牛、4匹马,从只有一个里外间增加到三居室加10来间畜棚,自己有1辆嘎斯、1辆摩托,全家收入比8年前增加了10倍。
“要不是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怎么会有今天?”
这时,女主人伊庆豪日乐(意即“三姑娘”),从羊圈挤奶回来。这位50多岁的全盟“女状元”说:“过去,我们遇事就知道求神保佑。可今天,有本事你就使吧!”她还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花了不少钱,去年存的6000多元都投进去了。又盖房,又搭棚圈,又建设草库伦……硬是把4000多元积蓄全部投到草原建设中。”5岁孩子宝玉领我们进到家庭草场,指点着他爸爸试播的多品种畜草,颇为自豪。蒙族孩子大多是方头大眼,十分刚健俊秀,也很调皮。说话间,一个3岁的小孩在地上为我们连续翻跟头、拿大顶,忽而又呼啸跑去,原来在前边草丛里奔起一只肥兔,继而又飞出一只红翅膀的大鸟。这时,我们才听出四面一片百灵的鸣叫。草原,真美呀!
草原的美,也是一种财富。牧民吉仁泰家,窗明几净,盆花放香,每天至少要接待十几起旅游者。各国外宾去年在这里就花掉八万多元。这就叫以收为主,多种经营。祖祖辈辈围着牧群转的年轻一代,如今纷纷外出,“三姑娘”五个儿子一个姑娘,全都在城镇里工作,有当教员的,有干经销的,有耍手艺的……
生活是多棱镜。改革给草原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也带来少见的新课题。无论是新旧生产方式的嬗变,还是新旧生活方式的更迭,带来欢乐,也夹杂着一些烦忧和阵痛。家庭牧场上老人独当一面,年轻人各奔东西,乍看起来,很可能要争论三天两晚上。
苏木副书记巴德玛道尔吉说:“现在牧业虽有大发展,但毕竟还是靠天吃饭。一场暴风雪,一季干旱就是毁灭性打击。牧民的年轻一代受到现代化教育后,有利于充实为牧区服务的生产、生活、流通和科教文卫各方面在内的大牧业体系。
草原上的马头琴,奏出了新的乐章。(附图片)
  巴音敖包苏木的牧民忙着剪驼毛。
本报记者 蒋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