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有关专家同记者谈我国消费问题 消费适度才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4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对话录

  有关专家同记者谈我国消费问题
消费适度才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
适度,就是把消费的增长建立在生产发展、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以及正确处理积累消费关系的基础上
本报讯 记者刘桂莲报道:每个人都离不开消费。怎样认识我国当前的消费?怎样认识改革和消费的关系?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此记者同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振家同志进行了交谈。
记者: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改革不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为什么近来常常宣传要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杨振家: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多年来片面强调生产建设、忽视人民生活的情况,在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说,近八年是建国以来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里我想举几个数字说明:从1978年到1986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175元增加到452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提高8.1%;居住面积,农民平均每人从8.1平方米提高到15.3平方米,城市居民从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85年的6.1平方米;城乡居民每年人均粮食消费由195.5公斤提高到256公斤,增长31%;肉类的消费,从每人每年平均7.7公斤提高到14.3公斤,增长了85.7%。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增长得快一些是可以的。但是,消费的增长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消费长时期增长过快,就会拉动物价上涨,影响国家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平衡,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到头来又会影响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据测算,1984年至1986年,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9.6%、26.7%、20%,大大超过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上这种连续出现的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的现象继续下去,造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不平衡,就会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过高的消费欲望,也会把改革措施“压变形”。现在有些企业在这种压力下,滥发奖金、实物,把企业后劲都搞没了,就是证明。
记者:我觉得,当前消费需求膨胀不仅表现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集团消费。因为个人消费,总的说,还是花自己的钱,社会集团消费,往往是花国家和集体的钱,至少是开“大锅饭”。
杨振家:是这样。这几年社会集团消费迅速膨胀,确实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1983年至1986年,城镇集团购买力从227亿元增加到413亿元,增长了82%。造成社会集团消费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单位摆阔气、讲排场,竞相购置高级豪华轿车,用公款请客送礼之风盛行;还有些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巧立名目,大量给职工发实物,甚至发购货券。这种风气必须严加制止。
记者:有人说,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消费需求的压力,因此消费需求膨胀没有什么可怕的。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杨振家:毫无疑问,消费的适度增长能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但这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只有在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增长不超过生产和劳动生产率可能增长的限度之内才行。就是说,要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我认为,目前出现的消费需求膨胀过快的情况,已经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实,这是大家都不同程度感受到了的。比如一个时期物价上升的指数比较高,重要原因就是需求大于供给。生活资料如此,生产资料也是如此。
记者:这么说,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高消费”了?可是有人说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还谈不上什么“高消费”,只是在一部分人中间不切实际地滋长了高消费的欲望。
杨振家:“高消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相比,目前我国还属于低收入的国家,还只是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从总体情况说,现在还谈不上“高消费”。不过,这几年,我们的消费水平确实增长得比较快,特别是有一小部分人这几年收入猛增,很敢花钱,再加上开放以后,发达国家消费方式的影响,确实有相当多居民的攀比心理和高消费欲望被刺激起来了,这也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原因之一。
记者:据说有些青年人一次结婚花掉五六千元,个别有达1万元的,这还不算“高消费”吗?
杨振家:青年人结婚,根据自己能力,适当购置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不过一味追求婚事大操大办,就需要适当引导了。有的人已经不是讲多少条“腿”了,而是追求全“机”全“鸭”,什么彩色电视机、录相机、收录机……还有什么鸭绒被、鸭绒褥等等,花费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收入水平,结果婚后债台高筑,甚至发生悲剧。我看这并不是以高收入为基础的高消费,而是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所导致的“消费超前”,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加以扭转。
记者:“抑制消费”和“刺激消费”,我们应该选取哪个提法,还是两个都不可取?
杨振家:两个极端我都不赞成。我看,还是提“适度消费”比较合适。所谓适度,就是把消费的增长建立在生产发展、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以及正确处理积累消费关系的基础上。
记者: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笼统地谈消费水平上,还应该对我国的消费特点,特别是消费结构,做出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消费方针。
杨振家:同意这个看法。
记者:由于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大,消费往往同步成熟,再加上攀比心理,这样,社会消费方向往往非常集中,原来冲击的对象是“老三大件”,现在又冲击“新四大件”。
杨振家:这种消费状况,既容易造成市场上某些商品一个时期非常短缺,使生产被动,又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收录机一时期成了热门货,大家都生产,浪潮一过,产品积压,工厂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很复杂。但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人们的消费顺序,总是首先解决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然后再逐步满足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烧等物质产品,约占90%左右。而用于医疗、教育等非商品支出的比重很小,尤其是房租仅占整个消费支出的2%左右,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些方面消费的相当大部分,实际上由国家或企业包下来,如果折合为货币工资,是很大的一块。仅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劳保福利费用,就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4。这种状况,自然使居民不断增长的购买力集中投向“几大件”,造成所谓“消费早熟”、“需求同步”,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了。
记者:这就需要正确引导消费、调整消费结构。
杨振家: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要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体制。从目前看,应当首先要抓住房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住宅商品化。这样,既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合理调整消费结构,又有利于加快住房建设的步伐,缓和城镇住房紧张的状况。同时,要认真研究劳保福利制度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社会保险基金。从长远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要认真研究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分配制度的相应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非商品支出的比重,使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记者:您的这些谈话给我很大启发。
杨振家:结束这次谈话时,我想还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上。在改革和消费的关系上,似乎有两种思路。一种,改革→提高消费;另一种,改革→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消费。后一种思路比较科学、全面。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我们要更积极地参加改革,推进改革,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