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当代军人的交响乐章——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4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当代军人的交响乐章
  ——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辛冶
大型纪录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莫皋、柯美松编导)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献给建军60周年的一份洋溢着深情厚意的礼物。看着这部作品,我时而心头发热,时而眼角发潮。如果说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从揣在自己胸臆中的六弦琴奏鸣出来的话,那么,便是它触动了我的琴弦。
按惯例把枪发给新战士,这是部队中常见的场面。然而编导者告诉观众的话却不同凡响:“当这些年轻的公民接过钢枪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同共和国的山山水水、荣辱兴衰紧密地联在一起。他们都有各自的姓氏,可从今天起,他们共同的名字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影片出现的每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细节、事件、人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是有名称的地点、有姓氏的人,也寄寓着某种典型的意义。多姿多彩的镜头鲜明地谱出了“只要是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人民战士就是她安宁的神经”这个旋律。影片唱的是革命军人的歌,这歌又不仅是唱给革命军人的。完全有理由相信,不穿军装的同志也会感动的,因为他们会从影片中看到:人民拥有这样一支值得自豪的队伍。
影片动人,是因为镜头常带感情。当我的目光从战士们整齐的脚步转向他们汗湿的脊背之时,我仿佛还见到他们训练场上优秀的成绩和军衣下沸腾的鲜血,也领略了摄影师对他们的无言又无限的崇敬和赞美。还有多少个包含如此多义而又别具个性的镜头!在影片中,我看到那穿着防护服守在飞机舱门拍摄核试验现场的摄影师的身影,尽管是一划而过连面容也见不着,我心里的激动仍然难以抑制。他们拍下了筑路战士一夜之间便冻在康藏公路工棚里的大头鞋,拍下了水兵坐着运输舰上吊车的吊篮登上海中孤堡,拍下了抗美援朝凯旋归来的战士在北大荒对着小镜子美滋滋地梳理分头,拍下了在原子弹爆炸之后立即去作核放射计量侦察并收集样品的防化兵,拍下了战士们在唐山废墟轮流高举着药瓶为刚扒出来的工人输液……无数摄影师昔日在真实的画面上留下了炽热的感情,如今仿佛仍然能使人感触到他们的体温和脉搏。所以,当我在片尾看到摄影的署名只有五个字:“本厂摄影队”之时,我深深地为这些无名英雄们感动了。如果没有他们舍生忘死、含辛茹苦和部队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今天任谁也没法编出这部片子来!正因为有了他们对部队的深厚感情色彩,连影片中偶尔出现的黑白段落似乎也有了鲜艳的光泽!
我曾经为编导者担心,影片时间的跨度之长,牵涉的方面之广,重大的事件之多,要写的人物之众……真好似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极容易拍成一部编年史、大事记。
现在编导者拿出来的竟是一篇抒情诗、报告文学!他们是把那种深沉而热烈的痴情灌注在创作构思中,孕育出自己的主题、自己的风格。他们在写抒情诗,抒发战士对祖国的热爱,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夫妻的理解和支持,军民的互助和共建……他们在写报告文学,描写兄长似的指导员张春雁及其妻与子、猛虎般的连长初秀成、烈士未过门的媳妇刘照凤、不见报端的科学家邓稼先、引滦工程潘家口水库工地的党委书记朱国华……无论抒情或叙事,决定镜头焦距的基准只有两个字:“奉献”,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亦即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整部影片围绕着这个圆心使人与物、个体与群体、继承与发展等关系的处理颇有分寸,既兼顾而又不面面俱到。因而,我们听到的是一部主调突出的多声部的交响乐:《奉献颂》。
可惜,这部影片的不足,如一些远离主题的人物也挤到银幕上来,如个别场面有做作的痕迹,对观众受感动的程度发生干扰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