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花海深情谱新曲——花儿剧《花海雪冤》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4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花海深情谱新曲
——花儿剧《花海雪冤》观后
  李超
最近,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晋京演出了新诞生的回族花儿剧《花海雪冤》,这是祖国百花园中从未出现过的新品种,是戏剧改革创新中的一个成绩。
这出戏,不但展现了优美动人的戏剧艺术创造,在视觉上给人们一种崭新的美的享受;同时在思想精神境界上也诱发人们对道德美丑的思考,让人们欣赏到一幕悲剧中的喜剧。
该戏中的男主人公阿西木和女主人公海迪娅,一个是长工,一个是千金小姐,但他们却相爱了。阿西木对这爱的悲剧性是有预感的,但小姐海迪娅却勇敢地执著追求。这对情侣的爱终于被管家哈福禄那贪色夺产的恶欲所害,掀起恶运的波澜。然而,当死亡的阴影笼罩在阿西木头上时,却又被酷爱“花儿”的聪明的七品官所挽回,这一蹊跷而又富有情趣的转折,使整个戏的喜剧气氛和剧中设置的“六月六”莲花山花会的气氛是那么和谐。应该说,这个七品县官的形象塑造,是创作者的一个新的艺术发现,面对被视作杀人犯的“花儿王”阿西木,酷爱“花儿”的县官始则惋惜,进而同情,乃至产生了开脱包庇的念头,直到被正直勇敢的阿西木所感动,网开一面,允许他去莲花山会歌。在“花儿”的海洋中,阿西木洗清了冤屈,唱活了“死罪”。
一定的社会人群,在长期共处中,必然存在着矛盾与差异;但同时也存在着审美的共性。在西北临夏这块回族聚居的地方就存在着酷爱“花儿”的共同审美心理,而且形成了人际关系中一条奇特的纽带。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就相对地得到偏爱和发展。今天,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感情渲泄,而要看到有情节、有人物形象的“花儿”演出,“花儿剧”就在这样新的审美意识勃发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从《花海雪冤》的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花儿剧不仅保留了花儿高亢、优美、悠扬的乡土特色,而且还遵循戏曲艺术的内部规律,使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花儿剧的歌词基本上采用花儿格律,保留了双字尾的传统;道白运用了河州官话(接近普通话的临夏方言);音乐在花儿曲令的基调上又有所发展变化;表演则在回族、东乡族舞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了以摇头、屈身、垫步为特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全新的舞台程式语汇。在几年时间里,花儿剧已具备了一个剧种所具有的基本条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