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地区要摆脱三个“贫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别山地区要摆脱三个“贫困”
大别山区富饶的自然资源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不能变成经济优势?国家科委科干局和人才所经过考察认为,除历史形成的原因外,主要由三个“贫困”所造成,即领导工作的“贫困”、科技队伍的“贫困”和现代观念的“贫困”。
他们在考察中发现,当前科技扶贫工作搞得好坏,关键在于县级领导干部对科技是生产力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是否有认识并给予重视。有些贫困县至今仍未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还在继续依赖国家救济扶持,即使有了钱也不会用,不知该上什么项目。因此,进一步充实县级领导机构,改变领导机构的智力结构,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他们在考察中还发现,目前,在贫困县科技队伍建设中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有不少科技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县仅有10%的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其余90%的科技人员还未投身扶贫第一线。因此,要在稳定和发挥本地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当地奇缺的人才,扭转科技队伍不适应经济开发要求的局面。
为使当地的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建议: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切实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合理使用他们,用事业吸引,用工作挽留,用诚意感染;二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解决那里科技人员的实际问题。
他们还提出,要从转变观念出发,革故鼎新,树立商品经济观,变更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落后观念;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念,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搞好智力开发和科技培训,加速人才培养,使大量的潜在人才脱颖而出;要树立信息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户看户、邻望邻、乡亲看乡亲”的封闭自守的观念,加强开放型的信息交流;同时,要提高技术市场观念,发展既适合山区资源特点又有广阔市场销路的实用技术。
(摘自7月15日《科技日报》 郑海宁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