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李自成归宿二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李自成归宿二说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死地,远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不同的记载,以后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通山说”最早记载李自成死地的是(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向清廷的奏报,及当时南明五省(湖广、川、贵、广东、广西)总督何腾蛟在隆武元年(1645年)写的《逆闯伏诛疏》中:“……天意亡闯,以28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1954年,通山县小学历史教师鉴于当地的传说,对李自成的死地提出疑问,以后金毓黻等作了李自成被害地点考证,提出九宫山在通山县,并引清初隐居衡阳石船山的王夫之所写《永历实录》(高必正传)中有关情节:“自成既东渡,南望大江沧漭,山川缪错,卒不知所向。……5月,自成至九宫山,食绝,自卒轻骑野掠,为土人所杀”。郭沫若也认为“通山说”这一考证是可以信赖的,并将自己为通城县李自成墓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一说予以注销并改正。《北京晚报》也曾载文,从现存的《湖北巡按马兆煃揭贴》、《荆州总兵郑四维揭贴》等档案可看到记有“闯逆已除”。1646年清多尔衮审批的一封致何腾蛟的招降信更明确说:“加以英王谋勇兼济,立翦渠贼李自成授首于兴国八功山(通山隶兴国州)无噍类矣。”
“石门夹山为僧说”最早记载是乾隆年间的澧州知州何璘。他所写的《书李自成传后》中,称石门夹山寺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从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奉天玉和尚文物后,史学界持“夹山说”的同志增多。他们认为“奉天”非一般法号。其次,从塔铭看,可知奉天玉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梅花诗》中的“金鞍玉镫马如龙”“徐听三公话政猷”等句则与李自成有某些暗合。且何璘《书李自成传后》中关于奉天玉的遗像有“高颧深?,鸱目曷鼻、状貌狰狞,与明史记载相同,其为自成无疑”等句。联系以后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持“夹山说”的同志认为,禅隐夹山寺是李自成“设疑代毙”“声东击西”“联明抗清”的战略计划。“李自成死亡”的流言是李自成自己所造。而石门夹山则是李自成隐居的好去处。夹山处武陵山区门户,有交通之便,也有退避隐匿之地,形势险要,前属土司管辖,是明清统治的薄弱环节。
陕西师大学报曾刊载了一篇对夹山奉天玉的文物进行考据的文章,认为“设疑代毙”是合乎情理的,并对夹山寺的隐事隐语做了析疑和破译。文章认为碑文中的“补之为铭”,即“李过为铭”。因李过又名李锦,字补之。《梅花百韵诗》是用梨木雕刻的,“梨木雕刻”即“李某雕刻”。而“金鞍玉镫马如龙”“徐听三公话政猷”句出于李自成之手最合乎逻辑。在对“护碑”文字暨图象进行分析后,文章认为,它隐喻着“闯王陵”三个字。因此,奉天玉就是李自成,野拂就是李过。
至于哪种观点更加真实可信,还有待于史学界进一步研究。
(摘自《上海师大学报》第二期 陈建平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