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商品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有力杠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6
第1版(要闻)
专栏:

  商品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有力杠杆
  本报评论员
先后兴起的两步大改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79年到1984年的第一步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制普遍实行,农民开始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使商品经济具备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以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为标志,农村迈入第二步大改革,开始了以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中心的新阶段。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个历史性结论,已成为亿万农民的伟大实践。应当说,今天全党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比过去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排斥商品经济的“左”的认识在党内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影响根深蒂固,至今仍是发展商品经济主要的思想障碍(例如,把商品经济说成“干资本主义”,说成“资产阶级自由化总根源”)。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一个基本国情是,农村自然经济比重大,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商品经济对农村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长期把农村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来批,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多种经营……凡同商品经济沾边,几乎都成为遏制对象,因而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近几年商品经济的兴起,促使亿万农民积极生产,参与流通,更多地进入第二、三产业,进入城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活跃、流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开始充分发展,农村由此充满活力,商品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从1978年到1986年,农副产品商品率由45.2%增至58%,农村工农业产品商品率由53.7%增至68.1%;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由557.9亿元增至1990亿元;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列宁不止一次指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的创造。过去,一个“大锅饭”,一个“统购统销”,使农民积极性几十年受束缚。发展商品经济,让亿万农民以自主经营者身份出现,则造成了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新局面。在价值法则这个大学校里,每个农民都面临着选择,也面临着机会;感到了压力,也获得了动力。每一项经营、每一个产品、每一种技术,都要在市场检验下决定高下取舍。市场以它的反馈,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推动农民改善生产经营,学习文化技术。商品经济加快了农村的社会生活节奏,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它已经使农村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并必将给农村带来更大的进步。
商品经济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呢?不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掌握基本生产资料和其他经济命脉,掌握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具备避免在商品经济中两极分化的根本条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使劳动的等价交换有充分的保证,而这种劳动的等价交换,又有利于多劳多得原则的实现。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收入的差别主要反映了劳动的好坏。当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育还很不充分,市场竞争的法则还不健全,人们的竞争条件事实上还不尽平等。但这并不是事情的主要方面,不是什么“两极分化”;而且能够靠深入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建设,理顺多方面经济关系来解决。
有些同志从道理上是赞成发展商品经济的。但当放开后,他们看到市场价格不时上升,供求大幅波动,一会儿猪多了,一会儿蛋少了,甚至“粮食大战”、“羊毛大战”等流通冲突迭起时,却又加以否定,认为商品经济造成了混乱,还是象过去那样“统”的好。这是一种类似于叶公好龙的错误。其实,既有商品经济,有市场,就有价格升降、供求波动。没有波动,便不成其为市场。我们并不希望大起大落式的波动,并将努力抑止、调节、控制这种波动。但我们决不害怕波动,不能期望消灭波动,更不能以波动为由否定商品经济。事实上,一个国家几千万种产品,目前无论如何也无法只通过计划来掌握这么多产品的供求关系。退回到高度集中的旧体制上不会有出路,这是历史的结论。
农村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轨道的根本转变。目前,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正在诞生,旧体制还在起作用,新旧体制剧烈摩擦,造成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矛盾现象,农村第二步改革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将是长期的。农村率先改革,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率先遇到一系列新矛盾,这是正常的。矛盾的暴露,恰好向人们打开了观察的窗口,因而可以变成好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虽然遇到困难,但新的生长点正在到处出现,新体制正在显示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对它充满信心。
让我们都来做农村商品经济的促进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